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在《傷寒雜病論》中有“冒”,“鬱冒”,“眩冒”等不同的說法。《內經》中也有關於“冒”的論述。《素問·五藏生成論》雲:“腹滿(月真)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上,指頭部;冒,指昏冒、昏蒙、眩冒、甚至昏厥,即眩暈混亂。張仲景治療眩暈辦法很多,今天咱們就針對於《傷寒論》條文中所提到的“冒”字,看一下張仲景的經驗介紹。

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一,陰陽俱虛

《傷寒論》說:“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復下之”。太陽表證,應當發汗解表,但是卻用下法而病不愈,再使其發汗,因為表裡俱虛,所以眩暈。然而眩暈的人有因汗出而自愈的,不是表裡俱虛,而是邪氣,正氣皆衰,表裡自和,所以自愈。得表和後,仍眩暈者,知其裡證還未除去,然後用下法,用調胃承氣湯和之。則眩暈可除。

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二,少陽氣鬱

《傷寒論》說:“太陽與少陽合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鬱,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此證為兩陽歸併還無定局的病狀,病狀沒有確定則不能用藥,可用針刺肺俞,以瀉太陽,針刺肝俞以瀉少陽,因為肝與膽相表裡,然後等待時機再行用藥。頭項強痛為太陽之邪,目眩胸滿為少陽之邪,此時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兩陽之邪乘燥而入胃,則發譫語。若脈長大,則為順,可用下法,但是現在脈象不大反而見弦,五六天譫語不止,是土病見木,木來克土為逆,絕對不能用下法,應當針刺期門直瀉其肝木,邪氣外達,經氣暢通,樞機活利,則升降自如,陰陽協調而眩冒自愈。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三,水飲犯逆

《傷寒論》說:“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傷寒吐下後,再讓其發汗,是治療方法的錯誤,故陽氣和陰液兩虛,陰液虛,則心煩。陽氣虛則脈微。汗吐下後,陽氣受損,水邪泛動,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上衝咽喉,水邪矇蔽清陽,陽氣不升則眩冒,陰液虛,不濡養筋脈,則筋脈動惕。陽氣,陰液俱虛,若日久則身體各部都失去滋養,故力乏筋軟而成痿。可見水飲危害相當重。

我們再看兩條條文,《傷寒論》說:“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論》說:“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根據條文的敘述,如果沒有亡陽,沒有陷入純陰證,可用苓桂術甘湯來治療,如果陷入純陰證,則用真武湯治療,考慮上面的情況,應用苓桂術甘湯和真武湯的合方來治療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四,陽虛陰盛

《傷寒論》說:“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寒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面少赤,身有微熱,代表陽氣未絕,是陽氣漸漸恢復的表現,下利清谷是陰寒,但不是陰寒過盛格陽於外。這是區別格陽和戴陽的關鍵。戴陽是陽虛為主,虛陽上浮於面,故見面少赤,外浮於表,故見微熱。格陽是陰寒盛急,逼迫陽氣外越,多見煩躁而手足厥逆。此條是戴陽輕證,陽浮於上,陰寒於下,二者交爭,就會出現頭目眩暈,陽欲破陰而出,汗出是正氣勝而邪氣敗的徵兆。同時邪氣也會隨汗而解,但是汗出後,陽氣也會虧耗,所以會出現微厥。

如何正確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冒”字?

總之,冒,也就是眩暈,眩和暈是兩種不同的症狀。眩指眼花,視物模糊;暈系頭暈,或昏蒙不清或搖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併見,故統稱眩暈。本證在《傷寒雜病論》裡沒有專門論述,而見於多種病變之中,張仲景認為以肝陽上擾,氣血兩虛,痰溼水氣作亂最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