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重心會變嗎

朱元璋的以德治國對明代初期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促進了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淳樸民風的形成,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它的影響有一定的侷限性,皇親貴族倚勢犯法,官場貪汙腐敗仍然存在,

同時,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嚴重威脅,所以朱元璋治國重心轉向“重典治國”。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一、明太祖朱元璋以德治國的積極影響

明朝是建立在元末戰爭基礎上的王朝,元末的長期戰爭使人口大量的銳減,尤其作為主要戰場的中原河南、河北等幾個地區,這些地區人口銳減最為嚴重。

1.人口增加

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農業是社會的基礎,而在科學生產技術較低的條件下,人口特別重要。所以要想實現社會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的多少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朱元璋的關注民生的治國方略對人口的增加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為了增加人口,明王朝實施了一系列對策:釋放驅口,奴隸等;提倡早婚;進行移民,調整全國人口布局;限制僧侶數量,增加勞動力。

這些措施對人口的增加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據統計洪武十四年人數是五千九百八十七萬多口。洪武二十六年人數是六千零五十四五多口,縱向比較,

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的五千九百八十四萬多了幾十萬餘人。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2.生產發展

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生產得到了發展,無論是農業還是手工業都顯著地發展。耕地和人口是衡量封建社會農業的重要標尺。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治理下,全國的耕地面積得到了增加。

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也能很好的體現農業生產的發展。

洪武十四年,明朝歲徵麥、米、豆、谷二千六百一十萬五千餘石,絲綿、棉花、藍靛一百零三萬餘斤;洪武二十八年,歲徵田租二千零八十八萬九千餘石;洪武二十三年,徵收稅糧米、麥、豆、谷三千一百六十萬七千餘石,綢、絹、布七十三萬五千餘匹,絲綿、棉花絨、茶等物一百三十六萬三千餘斤。

在朱元璋輕徭薄賦的政策下,這些資料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糧食產量和經濟作物產量的增加。

明朝的手工業也得到了顯著地發展。朱元璋實現了對元朝遺留匠戶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匠戶的地位,匠戶得到了更多的人生自由,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技藝。

人口的增加為農業的生產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桑、麻等經濟作物開始大量種植,活躍了市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3.社會風氣淳樸

朱元璋為轉變元末社會風氣,推行了一系列教化政策,收到了積極的效果,在明朝初年形成了淳樸的社會風氣。明初的社會風氣顧炎武給予很高的評價,顧炎武認為明初的社會風氣已經超過西漢文景、唐貞觀、宋太平這些時期,可以和夏、商、周比較,

他說民初社會風氣“猶如欣欣向榮的春天,風俗之美遠遠超過漢文景、唐貞觀、宋太平之時,直可與三代盛世比隆。

民間歌謠能一定程度反映歷史的真實性,這時期民間所唱歌謠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母慈子孝、鄉里和睦的社會風氣,歌謠唱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在其它的明人文學作品、筆記及地方誌等對明初淳樸的社會風氣也有所記載,《震澤縣誌》記載“明初風尚誠樸,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飾器皿不敢奢侈。”

朱元璋推行教化,掀起了移風易俗的浪潮,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元末遺留的社會風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對人們安居樂業,穩定社會秩序,有重要的作用。朱元璋的以德治國,

“不僅是洪武朝秩序穩定,吏治清廉,風俗淳樸,教育興旺,文明覆興,經濟發達,民生改善,而卻為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二、明太祖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朱元璋最痛恨貪官汙吏,為了防止貪汙腐敗的出現,他不僅對官員的培養、選取、監督、入仕等方面做了制度上的調整,而且注重以教化的方式加強對官員官德建設。

透過他的努力,元朝遺留的官場殘毒得到了一定的清除,但貪汙腐敗仍然存在。

1.貪汙腐敗存在

洪武初期,官場的腐敗問題雖得到一定遏制,但是依然存在,那些官員到地方上任,往往和地方勢力相勾結,聯合作弊,迫害百姓,

朱元璋曾說“一到任後,既與吏員、皂隸、不才首宿及一切頑惡潑皮黃緣作弊,害吾良民多矣”。

那些貪官汙吏不聽教化,陽奉陰違,他們官官相護,與各種勢力相勾結,將這種風氣滲透到國家各個部門,《御製大誥·諭官毋作為非》記載到“掌錢穀者盜錢穀,掌刑名者出入刑名”,

最可怕的是以監督為職責的御史們也同流合汙,以身犯法,“假御史之名,揚威脅眾,悠肆貪淫”。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朱元璋最初以“五教”來規勸,教化百官,但是貪汙腐敗仍然存在,官員屢教不改,他不得不上之“五刑”,朱元璋說道“嚴立法禁,凡遇官貪汙蠢害百姓者,決不寬恕。”

所以貪汙腐敗仍然存在,成為他從以德治國到“重典治國”轉變的原因之一,也最終導致了“郭桓案”和“空印案”的發生。

2.貴族倚勢犯法

朱元璋自淮西起家,在反抗元蒙地主階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他為首的淮西農民武裝集團,在他周圍聚集了大量的淮西人,開國元勳湯和等人和他還是同鄉

。在革命取得勝利後,以朱元璋為首的淮西集團轉變為擁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新貴族。朱元璋論功行賞,分封六個國公,二十八個侯,他們擁有大量莊田,佃戶三萬八千一百九十四戶,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了非淮人和淮西集團爭權奪利的鬥爭。

新貴們侵害人民權益,破壞法紀,在龍鳳十年朱元璋就已勸告徐達、常遇春等人一定要收斂自己及家人的行為,不可勢驕姿、越禮法,因為所有一切都來之不易,如不然必為其所累,朱元璋說道:“比爾等所蓄家僮,乃有勢驕姿,逾越禮法小人無忌,不早懲治之或生釁隙,寧不為其所累。”,

洪武四年,朱元璋看到許多勳臣倚勢冒法說道:“時諸勳臣所賜公田莊佃,多倚勢冒法,凌暴鄉里,而諸勳臣不禁哉。”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之後還公佈了《審戒公侯鐵榜文》,《臣戒錄》等,但還是不能制止新貴們的橫行。湯和姑父隱瞞田土被殺,藍玉專橫,恣意妄為蓄莊奴假子數千,強佔民田,郭英擅殺男女五人,周德興宅邸逾制等。朱元璋不得不改變教諭方式,採用強硬措施解決問題。

3.皇權受到威脅

朱元璋無論採取怎樣的治國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朱家王朝的一家之治

,“只要保住朱地主的最高地位就行了”,當新貴們的跋扈專橫威脅到統治時,他一定會採取鐵血手段,強勢鎮壓。

曾經圍繞在朱元璋周圍的淮西集團,在經濟上擁有大量土地和佃戶,他們不斷地侵佔人民土地,與國家爭奪土地和人口,隱瞞田產,逃避賦稅。他們在政治上擁有大量特權,排斥非淮人集團,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不斷,嚴重威脅到了朱家王朝的統治。

淮西集團領導逐漸和朱元璋走向了對立面,他們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政治關係往往直接建立在政治權力的分配之上,臣下的功高權重,不免引起皇帝的疑心,這是任何封建帝王在所難免的”。丞相對一切事務有權專斷,統率百官,為百官之長。李善長為丞相時,為人謹慎,而徐達軍人出身,不斷地外出攻伐,皇權和相權衝突不明顯。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胡惟庸經過李善長推薦進左丞相,在淮西官僚的支援下,權勢日盛,他排擠非淮西集團的汪廣洋,汪廣洋被殺,排擠劉基為首的浙右集團,他大權獨握。

胡惟庸為人專斷獨行,許多生殺大事獨自做主,不向朱元璋請示,作了七年宰相,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團。

朱元璋感覺大權旁落,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在洪武十三年,以擅權枉法等罪殺了胡惟庸,造成“胡惟庸案”。

洪武二十六年造成“藍玉案”,朱元璋的威脅得到了解除,實現了獨攬政權,也逐步偏離了以德治國的治國理念,形成了“重典治國”的現實。

三、明太祖朱元璋“重典治國”的弊端

明太祖朱元璋的以德治國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效果,但同時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明初這個特殊的時期,朱元璋求效心切,逐步走上了“重典治國”的道路,但“重典治國”顯現出來不少的弊端。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1.陷入重典誤區

在重典治國下,明初貪汙腐敗、社會風氣敗壞的現象仍然存在。朱元璋說到:“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這時治國心切的朱元璋加大了懲罰力度,喪失刑法的公正性,放棄了罪責和懲罰相適應的原則,陷入了重典的誤區。官員和百姓在不同時期犯罪,但是有著不同的判罰,破壞了法律的穩定性;

他們犯罪的輕或者重,都要受到嚴重的懲罰,法律喪失了公正性。

那些犯罪較輕的人由於懲罰較嚴重,他們已經沒有了回頭路,逼他們在絕望中瘋狂,不但沒有畏懼法律,反而是更加的貪贓枉法,變本加厲,在絕望中掙扎,“商賈不安於塗,庶民不安於業”。

“由於朱元璋倡導的是無視正常法制的,無區別的和無節制的大行誅戮,因而人心不服,收效有限,流弊很大,難以持久實施。也就是說,未能達到朱元璋的預期目的。”

在專制主義下,朱元璋的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個人意志左右法律,法外用刑,使這種重典思想走向極端,他所希望的民眾因為畏法而退的現象不但沒有實現,民眾違法現象反而越來越多,使重典主義陷入了惡性迴圈。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2.造成冤假錯案

朱元璋一生都痛恨貪官汙吏,在親眼目睹了那些官員魚肉百姓後,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懲貪決心。但在朱元璋“重典治國”下,出現了很多冤假錯案。朱元璋發現在自己的嚴刑峻法下,那些人還是前仆後繼的以身犯法,朱元璋加大了懲罰力度。

他不但使用凌遲、連坐等酷刑,還恢復了已經被淘汰的肉刑,造成了許多冤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空印案”“郭淮案”。

明朝規定各布政使司和府、州、縣每年都得到戶部彙報工作,逐層上報,每級都得蓋印章。但是內容太過繁雜,又不能有一絲錯誤,如有差錯必須重新造冊,有些離京城遠的將近六七千裡,為了減少麻煩,官員都提前帶有印章的空白文冊。

朱元璋發現這秘密後處死了各個衙門主印長官,佐貳官被杖責一百後流放,全國各地造成很多冤案。朱元璋發現郭淮和北平二司官吏貪汙糧食後,大發雷霆,戶部左右侍郎以下都被處死,“郭淮案”同樣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

這樣人人自危,社會氣氛空前緊張造成了社會的一片恐慌。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3.官員積極性減弱

在朱元璋對官吏嚴酷治理下,官吏以保命為主,惟命是從。京官們整天擔心受怕,誠惶誠恐,《稗史彙編》記載到“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

地方官員也是提心吊膽,他們互相推卸責任,不敢作為

但是又有部分官員阿諛奉承,使刑罰越來越嚴重,朱元璋說:“朕每發言,百官但唯諾而已。”這種情況致使官員大量減員,好多仁人志士不願出來做官,那些人裝瘋賣傻,有的更是自斷手指。更加嚴重的是官員的替補速度有時竟然趕不上殺戮的速度。

這樣損失了大量的人才,君臣關係緊張,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在朱元璋的重典之下,官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嚴重下降,使國家執行更加保守、封閉,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統治階層矛盾不斷、統治受到威脅,談朱元璋治國重心的轉變

結論

本文致力於明太祖的治國理念的研究,對於當今社會主義建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國家的建設過程中,不能太過於一種“法”,也不能太過注重“德”,應該“德”和“法”相結合,加強官德、社會公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