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必須清楚,人之所以沒有福慧,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人心相上的迷惑,如果沒有迷惑,福慧不請自來。今天,我們就來透過分析幾個隨煩惱心所,來看看自己的問題存在於哪裡。

01

20個隨煩惱心所都是哪些?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二十個隨煩惱心所是指:忿心、恨心、覆心、嫉心、慳心、誑心、諂心、害心、驕心、無慚心、無愧心、掉舉心、昏沉心、不信心、懈怠心、放逸心、失念心、散亂心、不正知心。

這二十個隨心所,有些是我們讀了詞語就能猜測到其中含義的,有些卻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危害的,不明白其中危害,自然就會缺乏改正的動力。所以今天就其中幾個進行一下重點強調,以便能夠做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02

忿心所和恨心所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於凌波居士在《唯識三十頌》講記中說:“對於違逆之境生起的憤怒,產生粗暴的身語表業。”由此可見,忿心所的產生根本原因還是執著於一個“希望之相”,並依這個希望之相去否定其它的違逆之相。

這個希望之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執著於我相這個個體的利益而生出的貪著之相;另一類是依據某一觀念而形成的希望之相,按照這一觀念形成的希望之相不一定是以一個肉殼子為利益中心而生出的,此虛妄之相由法執而成。這也是為什麼人人皆以為己是人非的原因。

從忿心所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劣根性的特點之一就是人本身就具有排異性,但這種沒有必要的排異性也是人藏識的虛妄處所在。

恨心所無非是忿心所的延續,是執著的進一步體現。所以恨心所在增上緣成熟時反應的會更為激烈。一切仇殺、恩怨往往產生於此,這也是人類衝動的主要來源。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忿心所和恨心所如此惡劣,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解決減少這兩個心所產生的問題呢?

1、從根本上來講,當然需要人不住任何相而生心,因為人希望之相才是忿恨產生的根源所在,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相是永恆的自我,並且忿恨心所只能使人更加地不能認清現實的本質,對萬緣的判斷也會發生扭曲變異;

2、忿恨心所的產生還由於人總執著於某個是對的,某個是錯的,執著於善惡兩邊,對外在的相追逐不放,放下觀念法執即起菩提自性。可是又有人說,如果沒有善惡分別又怎能分得清楚人間是非,那樣是不是就執著於空相而不能生髮智慧?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這對許多人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但如果真正開悟,這樣的問題仍是由於迷惑其中,因為世間一切本如夢幻泡影,既然如夢,又何必在意勝負對錯?

、 又,既然已經真正做到了無我萬法皆空,世間一切不過是雲捲雲舒,他人的是是非非不過是相上的因緣際會,無論真還是假都是戲言,都是心中影相,即為影相,不過互相照耀而已。開悟人需要做的無非是隨緣而化罷了。

3、矛盾也不過是他人的矛盾,相上的矛盾,只有慈悲才是不經意間生出的實相。因眾生迷惑,菩薩才心生憐憫,因眾生顛倒,菩薩才心生慈悲。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2):20個隨煩惱心所

諸家論唯識-唯識學叢書(第四輯)-收王夫之《相宗絡索》、廢名《阿賴耶識論》、繆鳳林的《唯識今釋》

檢視

4、要懂得常觀無常、常了惡緣、還債是福的道理。世事非在理上得,平等心是如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