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聲:灶神與粘面

田家聲:灶神與粘面

民以食為天。食中自有食中趣,於裡便吃出個飲食文化來。飲食文化有時更能展現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丶歷史人文。就拿陝南商州來說,民間臘月二十三烙粘麵餅敬灶神和正月十五蒸粘麵點燈就頗有一番情趣。

所謂粘面即用糯小米(俗稱酒小米)碾成的面。臘月初,趁上好天氣,將糯谷曬得幹酥酥,套牛於石碾子碾去殼皮,簸淨。再把那黃澄澄的小米碾碎,搭馬尾籮篩成細粉。裝罐備存。

田家聲:灶神與粘面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祀灶神的日子。這天下午,各家各戶的主婦淨手之後,拿出老早備存的糯小米麵粉,用溫水和了,於案板上反覆揉成麵糰,掐一半下來烙成圓圓的軟餅。那餅粘中帶甜,老少咸宜,好吃著呢!然而苦苦等盼,烙下的餅頭一鍋卻不讓人吃,那是專門用來敬灶神爺的,誰人都不許吃。據說灶神爺是一家之主,每年臘月二十三主家敬罷,一把火唿隆上天。據說灶神上天之後,要給玉皇大帝彙報凡間民情,那粘粘的甜餅可粘住灶神的口,使他在玉帝面前張不開口或說話含混不清。每年臘月集日,各家各戶重新從年畫攤前莊重地“請“回一尊灶神,正月初一貼於神龕上,神龕兩邊貼的對聯也道得明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橫披“一家之主“。於是在下想,世間人只要你不幹壞事,何必怕灶神上天說壞話?世人不是亦云:“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嗎?只要誰家灶王爺不是瞎子,不是戳事弄非的贓神,管他呢!將那剩餘的一半面團儲藏在櫃子裡,專等正月十五蒸“狗娃“用。

田家聲:灶神與粘面

正月十五是民間重大的傳統節日,名曰“鬧元宵”。這天早上,各家的主婦們早早起來,洗罷臉,便將那貯在櫃子裡的粘麵糰取了出來,施展巧手,將其捏製成燈盞及栩栩如生的雞、鴨、豬丶狗等形狀,放在鍋裡蒸熟。十五夜,給那些象形物上邊事先捏的窩窩內添了豆油,或插了小臘燭,一一點著。兩邊門墩必放一對狗娃,圪圪落落放燈盞,水甕裡放鴨,雞塒上放雞,豬舍裡放豬,牛欄裡放牛。頓時,屋裡屋外四處通明,狀若繁星點點。待到正月十七日晨,將燈盞及狗娃豬娃等象形物上未燃盡的殘捻和燭油等收拾在起,扔於村頭十字路口,名曰“送蚰蜒“。然後把“燈盞”、“狗娃“等重新放鍋裡蒸一遍。飯時,全家老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那粘甜粘甜的風味食品,一邊狗娃長貓娃短地敘說,家家戶戶都沉浸在一片溫馨祥和的天倫之樂中。

田家聲:灶神與粘面

作者簡介:田家聲,男,省作協會員,已退休。擅散文創作,弄文30餘載,在全國70多家報刋雜誌發表文章近千篇,計1OO多萬字,已出版散文集4冊。獲各類文學獎勵20餘次。雖垂垂老矣,仍在筆耕不輟,不為別的,只為充實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