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一支旗杆可以嗎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在文化上與漢族逐漸融合,包括春節的習俗都向漢族靠攏。比如滿族人也要燃放爆竹、貼春聯、點蠟燭、相拜祝福及飲酒歡宴等,他們的春聯本來使用白紙,這是因為滿人素來賤紅貴白,後來受漢族影響也用上了紅紙。儘管很多習俗共通,但有一項特有的春節習俗,在滿族從皇室到平民都沿用,而漢人是從來沒有的。

這就是立神杆。除夕的時候,滿族人要在庭院中樹立一根五米左右的高杆,滿文稱之為“索倫杆”,意為神杆。杆頂上放一淺方形的錫升,下面栓著一條木製的龍,有的也放木製的魚或者小三角形的紅旗。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這是做什麼用的呢?原來,錫升裡裝有豬的五臟,被細細剁碎,供烏鴉和喜鵲來食用,這個過程被稱為“神享”。崇拜喜鵲、善待喜鵲很好理解,不僅因為它是吉祥的鳥,而且在滿族人的傳說中,先祖布庫裡雍順,是仙女吃了喜鵲叨的仙果所生,所以它是滿族的信仰圖騰。

那麼滿族人為何對烏鴉這麼好呢?從唐朝之後,漢族人普遍認為烏鴉是不吉利的鳥,但滿族可不這麼認為。民間傳說努爾哈赤被李成梁追殺時,本來已經傷痕累累,毫無再戰之力。等到追兵趕到時,幾隻烏鴉停在努爾哈赤身上,因為烏鴉只吃死人屍體,追兵放鬆警惕,努爾哈赤得以逃過一劫。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當然在滿族各地的傳說中,主角也有換成皇太極或者孝莊太后的。但是,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滿洲始祖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的後代雖然管理部眾,但對族人並不好,激發民變。整個愛新覺羅家族只逃出一個叫凡察的男孩,也實在跑不動了。就在追兵即將趕來的時候,一大群烏鴉遮天蔽日,讓他們沒發現凡察。

(其子孫暴虐,部署遂叛,於六月間將鄂多理攻破,盡殺其闔族子孫,內有一幼兒名樊察,脫身走至曠野,後兵追之,會有一神鵲棲兒頭上,追兵謂人首無鵲棲之理,疑為枯木遂回,於是樊察得出,遂隱其身以終焉。滿洲後世子孫,俱以鵲為神,故不加害)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不管哪種傳說是正確的,滿族人確實非常重視烏鴉,一直將烏鴉作為神來祭祀,平時不準捕殺烏鴉,在刺繡品上也不準出現烏鴉的圖案。《東三省古蹟逸聞》中載:

必於盛京宮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糧以飼鴉,是時烏鴉群集,翔者,棲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肅肅,飛鳴啞啞,數千百萬,宮殿之屋頂樓頭,幾為之滿。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滿族人的屋前豎杆,祭祀烏鴉的活動就流傳了下來。民間如此,皇族更為重視。

早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時,就設堂子祭神,立杆祭天。皇太極在盛京建立清朝後,也在城東設立堂子。順治入關後,清政府在長安左門之東建堂子,在坤寧宮設神堂,立神杆。每年春節,皇帝都要帶領親貴王公和重要大臣一起完成這項祭祀活動。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乾隆在位時,有感於滿族人越來越多,文化習俗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信仰習俗都是口口相傳,容易走樣。為了使信仰習俗能保留久遠,以維繫滿族人的團結,1747年清廷頒佈了《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在這個規範性的文獻中,詳細規範了立索倫杆祭祀的一些細節。

神杆長為13尺,直徑為五寸,立杆要選在春秋兩季,神杆必須取潔淨山中的松樹,樹梢需留枝葉九層(也有杆長九尺,取九重天之意),立於堂子前。立神杆時要在堂子內舉行立杆祭祀,祝辭“上天之子”等等。

祭祀開始時,先由大察瑪誦祭詞,然後在場人員跪地叩拜3次,約十分鐘結束。索羅杆子上的祭品如果在3天內吃完,則象徵大吉大利。

清朝皇帝在春節時,要樹立一根旗杆,迎接兩種神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清王朝的結束,這個習俗也跟隨著消失。瀋陽故宮清寧宮前和北京故宮坤寧宮前都能看到索倫杆的遺址。目前,隨著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視,部分滿族人同時也重新開始了這項傳統習俗,並賦予新時代的追求。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東三省古蹟逸聞》、《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滿族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