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構建生態背景調查監測體系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提供基礎資料支撐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迪 通訊員 陳晴晴 濱州報道

濱州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著力構建生態背景調查監測體系,開展自然資源基礎調查、專項調查,實施常規監測、專題監測和應急監測,建設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資料庫,形成調查監測成果“一張底版、一套資料、一個平臺”,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準確詳實、現勢性強的資料支撐。

林草生態監測評價形成“全覆蓋”體系。

探索“融合路徑”,制定林草溼地與國土三調資料融合的技術路線,運用變更調查成果、遙感影像判讀、外業調查核實三種監測手段,開展“樣地+圖斑”監測,樣地監測完成 165 個;圖斑監測中,林地小班共24。65萬個,對其中 4。06 萬塊進行外業舉證核實,舉證率達16。48%,超過自然資源省廳 10%的要求;草地小班2。18 萬個,對其中2。06萬個開展外業舉證核實,舉證率達 99。32%。建立起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釐清全市林草資源的範圍、種類等,掌握年度消長動態變化在全省列第 1 位。

變更調查實現“全要素”更新。

調查內容由側重建設用地變更調整為全圖斑、全要素變更,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構建“縣級調查,市級監理,緊密協同”的工作體制,突出成果真實性、有效性和現勢性,透過實地調查舉證,突出“講清原因”的地類變化分析要求,完成全市62876個圖斑、面積 179。31 萬畝的變更調查任務,全面掌握土地利用變化狀況,空間規劃、土地整治等專案實施狀況。

耕地資源質量分類開啟“精細化”管理。

首次開展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充分運用已有資料,以透過國家核查反饋的“三調”統一時點更新成果為底圖,從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條件等六個層面對全市 20。04 萬個圖斑 39。27 萬公頃耕地和13。33 萬個圖斑9。85萬公頃可恢復耕地,按照生物多樣性、土壤質地等10 個指標進行賦值,形成6多種耕地資源特點組合,為實現耕地資源“精細化”管理、提升糧食產量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

構築時空資訊平臺提供“大資料”支撐。

透過資料歸集、整合彙總和定期更新,建設三維立體時空資料庫。以“三調”成果為基礎,融合耕地資源、森林草原(地)資源、溼地資源、水資源、海域海島資源、地下資源、地表基質、地質遺蹟資源、林草種質資源,建設“1+10”主分資料庫。充分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建設全市自然資源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各類與國土空間相關的規劃、管理、決策、服務等提供資料支撐,有效提升“三線一單”落實和環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