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下挖多深合適?

蔬菜大棚下挖多深合適?

北方蔬菜週刊

近日,針對蔬菜大棚的下挖深度,記者進行了調查。我們發現,即使是在壽光地區,蔬菜大棚的下挖深度也不一樣,但大體上可總結出,在壽光孫家集街道、古城街道等地,不管是老棚還是新棚,多數棚室下挖深度在1。5米左右,而在古城街道、田柳鎮、紀臺鎮等地建棚深度平均在0。5米左右。去年,記者到山東濟陽地區採訪時瞭解到,該地的建棚下挖深度與壽光孫家集相差無幾,平均在1米左右。今年9月份,記者到青島萊西嵐山採訪時瞭解到,他們當地所建棚室的下挖深度平均在0。5米,同樣濰坊安丘地區的建棚下挖深度也平均在0。5米左右。此外,記者透過聯絡本報山西和順地區的通訊員得知,當地建棚下挖深度近2米。江蘇北部的通訊員告訴記者,當地建棚下挖深度多在0。6米。安徽安慶一菜農發信息告訴記者,他們建棚下挖深度在0。5米左右。菜農說法:蔬菜大棚下挖深度差異較大,自然都有他們各自的想法和依據。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邊線王村王秀吉告訴記者說:“蔬菜大棚建得越高、下挖越深,保溫性越好。建棚過程中,不可動用棚前簾土,否則建棚後,前簾處不牢固,易塌陷。因此,我們當地的建棚下挖深度在1。5米左右。”與壽光孫家集建棚形式不同,壽光洛城、紀臺等地的菜農認為,雖然棚室下挖深一些可提高其保溫性,但是在下挖1米以上後,應把棚前簾土剷掉0。5米左右(可堆砌牆體),以利於棚前透光、提溫。濟陽縣曲堤鎮一菜農說:“我們當地不僅種菜技術向壽光學習,而且蔬菜大棚建造也直接參照壽光的模式。但我們已經開始發現,這種生搬硬套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這裡在每年的黃河汛期,棚內易發生澇災。專家分析:本報特聘專家朱振華老師更擔心的是棚內下挖過深造成諸多弊端。朱老師說,棚內下挖過深的害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必然會造成棚前臉處出現較長的遮陰帶。據瞭解,山西和順地區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於冬春季棚前臉處見不到光照蔬菜長勢極差。棚內溫度(氣溫****地溫)因接受太陽光照而提升,處在遮陰帶內蔬菜則會因溫度過低而出現“低溫障礙”。同時,蔬菜生長因缺乏光照而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導致“面黃肌瘦”,甚至“飢餓”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內熟土堆砌牆體利用後,裸露地表的是一層生土,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匱乏,透氣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當季蔬菜生長必受影響。此外,蔬菜大棚下挖過深,對於菏澤、濟陽等地下水位過淺的地區不適合,每年雨季棚內很容易發生澇災。安徽、江蘇地區下挖的棚室同樣面臨“澇棚”的危險。記者總結:經以上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目前蔬菜大棚盲目下挖過深是建造中的突出問題,以壽光孫家集街道最為“典型”。具體原因:其一,近幾年菜農為了追求種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標準”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內高度超過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牆體(北牆和東西兩牆)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內大量取土堆砌牆體,下挖也就越來越深。其二,部分菜農誤認為,棚內下挖越深,越保溫,越利於蔬菜生長,以至於在山西省和順縣等地出現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內距離地表2。5米深),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其三,建棚者為了省工省時,在堆砌牆體的過程中,直接從棚內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卻沒有利用(也與菜農不讓動土有關),更增加了棚內與棚前地表的高度。那麼,一個適宜於反季節喜溫蔬菜生產的棚室該如何規劃建造呢?從事棚室建造多年的壽光市洪均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洪均告訴記者,根據當前菜農建棚資金投入的有關情況,他們認為,一般情況下,採用鋼管作骨架,棚內最高立柱選用5。8米(下埋60釐米左右),後牆高度4。5米左右,棚內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為恰當。在建造該類棚室的過程中必須強調,牆體用土也要從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視情況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棚前臉處僅有不足0。6米的深度,減少了遮陰帶面積,同時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溫效能。在此,記者提醒即將建棚的菜農朋友,建棚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在一些耕作層淺、地下水位低的地區,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更不要像山西省和順縣等地那樣建造“地窖式”棚室。而應減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或者學習壽光市洛城街道小南莊村及其周邊村落建造“新型高溫大拱棚”(有關這方面的詳細介紹可參照本報“張觀卓說棚室建造)。對於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建成了下挖過深的棚室,記者建議:一是可以在能夠保證棚室整體牢固性的前提下,將棚前臉處的土層挖取,增加透光面積。二是將水渠規劃在棚南端,並做走道,而將蔬菜定植到棚北牆根,從而提高種植效益。對於棚內易發生澇災的棚室,記者建議:一是蔬菜種植要起高壟(35釐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層,利用根系生長,避免漚根、澇根。二是要在棚後下挖深坑,降低棚內的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