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粘膜下血腫

食管粘膜下血腫是食管粘膜的一種損傷性病變。

Marks

等於

1968

年首先報道了食管血腫。一般是指食管粘膜下的血管,由粘膜撕裂和損傷後區域性出血所致。食管粘膜下血腫的病因有如下幾類:

直接創傷;

劇烈嘔吐;

自發形成;

異常的吞嚥;

潛在的凝血障礙。

其中自發性食管血腫以老年女性多見,且範圍較廣,其原因可能為食管粘膜下層為疏鬆易活動的彈性結締組織層,吞嚥時食管收縮產生的食管腔內壓力使食管黏膜下血腫被向下擠壓,血腫容易彌散所致。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消化道出血、嘔吐、胸痛、吞嚥困難、咽部不適、胸骨後異物感等。以嘔血為首發症狀者需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消化道潰瘍出血等鑑別。胸痛患者需與食管穿孔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心血管疾病鑑別。吞嚥困難的患者需要與食管癌鑑別。

確診本病主要靠胃鏡檢查,在沒有明顯內鏡檢查禁忌證的前提下,應儘早行胃鏡檢查,明確病變部位、性質及範圍,伴活動性出血需緊急內鏡下止血治療。主要內鏡下表現為:食管病變黏膜縱行隆起,表面充血明顯,基底呈藍色改變,直徑大致在

1-3cm

之間。但需注意的是本病在內鏡檢查時不能取活檢,否則可能加重出血。影像學檢查,如

X

線及胸部

CT

對該疾病有重要的診斷及鑑別診斷意義。食管粘膜下血腫

CT

檢查特徵明顯,對該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CT

主要徵象有食管壁呈環形或偏心性增厚,

食管腔呈新月形、

斑點樣或裂隙樣氣腔影,

增強掃描血腫不強化,有助於與食管腫瘤相鑑別,多平面重建有助於顯示血腫的範圍。值得一提的是,食管粘膜下血腫的密度隨出血時間延長逐漸由高降低,短期內複查粘膜下血腫可消失或明顯縮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食管粘膜下血腫一般無需外科治療,禁食、腸外營養、抑制胃酸及保護胃粘膜保守治療是有效的,有活動性出血者可採取內鏡下鈦夾鉗夾等止血措施。

1~4

周內血腫會自行吸收,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