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橫斑鸚鵡什麼顏色價位高

自然界中大多數鸚鵡都是綠色為主色系,這種羽色也可能是天擇的產物,因為大多數鸚鵡都以林冠為活動舞臺,而綠色便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色。突變後的羽色,如藍化,黃化,有可能讓鳥的行蹤曝露出來,所以自然環境中,擁有這類變異基因的鳥種並不常見。但在人為刻意的培育下,愈特別的羽色變異愈讓人感興趣,同時培育純化不一樣的基因,更是飼育上一大挑戰。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為了解釋這些改變羽色的基因,讓我們先來看看色彩基本關係。

相信大家一定畫過水彩畫,如果手上的綠色顏料正好用完時,該怎麼辦呢?只要把藍色與黃色調和,就可以配出綠色了!簡單的說,改變控制羽色色素的基因,就可改變鳥的羽色。再更簡單的說,鸚鵡之所以出現藍化,黃化,白化的表現型,就是染色體中,“少了”,或“多了”控制某些羽色形成的基因所致。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如果鸚鵡身上某部位的正常羽色是綠色,也就是說,控制羽色的基因裡,至少包含了製造黃色系,及藍色系的基因。 如果將製作藍色系的基因去除掉,就會出現黃化(lutino)的鳥。同樣的,如果將製作黃色系的基因去除掉,就會出現藍化(blue)的鳥。

看吧,不難吧 Laughing

如果將藍色與黃色的基因同時去除掉,就會出現……。。透明鳥!! 喔不是啦,是白化(albino)

影響鸚鵡羽色變化的基因,大致可分為三種;

黑色素系(malenin):表現出黑,灰,藍,褐等暗色系顏色grey family pigments、

鸚鵡色素(psittacin pigments):表現出黃,粉紅,橘,紅等暖色系顏色,yellow family pigments

結構顏色(structural colors):就是羽毛排列,對於光線折射反射所造成的顏色改變。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如同先前提到,任何對於這三方面顏色的增或減,便會造成不一樣的羽色表現。羽毛的構造大概可分為羽軸及羽瓣,大家如果仔細看羽瓣,可以發現羽瓣上有許多羽絲,或羽支(barbs),每個羽支像是拉鍊一樣緊密結合在一起。不過萬一被拉開了,咱們可是拉不回去,得靠鳥細心的用嘴,慢慢的將每個羽支重新扣回,連結羽支的鉤狀物叫羽小支(barbules)。

先回過頭看“羽軸”,有些鳥友可能曾觀察過,羽軸是中空的,其實也不能說是完全空心的管狀結構,不過大至上說來,羽軸仍算是空心的,所以我們又稱它為“羽管”。其空心的構造可以減輕體重,同樣的,羽支及羽小支也是空心的。這種管狀構造的外圍,被稱為“皮質”,而中空部位則為“髓質”(再提一次,它並非是真的空心結構)。

我們先就黑色素系(malenin)、鸚鵡色素(psittacin pigments)、結構顏色(structural colors)。這三種影響羽色的模式做解釋。

如果黑色素形成的位置在羽支的皮質部,那麼羽色的顏色就顯得較深,但若黑色素形成的位置在羽支的髓質部,那麼羽色的顏色就顯得較灰而淺,那麼什麼是結構顏色呢?光線經過任一介質,都會發出折射、繞射和散射等物理作用。如果介質的結構改變,便可能影響光線的物理作用,好比說變得較不透明或較透明,顏色偏紅或偏藍等。

如果羽支上只存在黑色素,那麼經過光線照射後,便會反射出藍光的波長,落在人們的眼裡,便覺得鳥的表現型是藍色。這就是藍化。所以說,藍色的呈現,乃結合了黑色素系(malenin pigments)及結構顏色(structural colors)的表現。

如果今天羽支的皮質部位出現了鸚鵡色素(psittacin pigments),那麼就會出現正常狀況下的綠色表現。也就是說,綠色的呈現,乃結合了黑色素系、結構顏色及鸚鵡色素等三者的綜合表現。

那麼黃化呢,則是去除黑色系色素的表現。

當然,在本篇文章中所舉出的圖例,只是一種容易解釋,且理想化,簡單化的表現方法。基因突變在羽色,以及其他生理上的變化,絕對不是平凡人類用三言兩語就可解釋清楚的。

既然基因對羽色的影響可以用「減少」及「增加」解釋,如同先前提到的黃化,就是去除黑色素系的顏色;藍化就是去除黃色系顏色;這兩個例子,都是「減少」所造成的結果。那麼「增加」有哪些例子呢?

暗色基因就是(Dark或Olive)

影響羽色表現的三個原因中,大家應該對黑色素系及黃色素系較有認識了,然而結構顏色又有什麼影響呢?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如果在白色的紙上,塗上藍色顏料,表現出的就是鮮豔的藍色。如果混合了黃色和藍色塗在白紙上,表現出的就是鮮豔的綠色。不過若是用的紙張並非白色,而是灰色,淺褐色等,即使所用的顏料不變,視覺上的顏色也不會如同前者一樣鮮豔。藍色及綠色,分別可能變成以下模樣:

如果大家將結構顏色,想象成類似圖書紙的底色,就較容易瞭解其對羽色的影響。有了基本的瞭解後,再來看看暗色基因。這個基因其實並非增加暗色的色素,而是改變羽支內結構排列的方式,結果造成了顏色變暗的效果。所以以上例只是為便於解釋而已,大家別把灰色的底,視為黑色素繫了。

原本的綠色表現型,若是加了暗色基因,就會變成較深的綠色,或是橄欖綠。原本藍化的表現型,若再加了暗色基因,就會變成較深的藍色,像是鈷藍(重藍)、莫夫等。至於什麼時候會變成鈷藍,什麼時候又會變成莫夫,又得回過頭,認識一下暗色基因。

顯性遺傳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對染色體中,只要任一條染色體上帶有該基因,就會出現該基因控制的表現型。而

隱性遺傳

則需一對基因,才會出現表現型。

除了顯性及隱性遺傳外,還有一種介於兩者間的折中基因,被稱為

等顯性(co-dominant)基因

。暗色基因就屬於等顯性基因,它對羽色的影響為,只帶單一條暗色基因時,羽色會顯得暗些;若是帶一對暗色基因,羽色會顯得更暗。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以橫斑為例,普遍的藍化橫斑,若是加了一條暗色基因,就會變成

鈷藍(重藍)橫斑

;如果加了一對暗色基因,就會變成莫夫橫斑。提到莫夫,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莫夫這個名詞怎麼來的?答案是直接音譯而來。莫夫的英文為mauve,這個字的意思是淡紫色。

莫夫橫斑

的基因組合是藍加暗色,不過太平洋的莫夫基因則是Grey-green,與暗色基因同為改變結構顏色的基因,不過並非相同的基因。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鳥友心有疑問,若說帶有的暗色基因愈多,羽色顏色愈暗,在鈷藍和莫夫身上解釋得通,不過用於綠橫斑身上好像就說不過去了。帶雙暗色基因的橄欖綠,怎麼顏色好像較單暗色基因的深綠色淺呢?

先前曾表示,暗色基因並非讓深顏色的色素增加的基因,而是改變組織結構的基因,儘管暗色基因的英文名為Dark,但不表示加了這個基因後,羽色一定會Dark。此外,暗色基因又名為橄欖綠Olive,或許就是因為此基因並非會讓所有羽色表現型變暗。

暗色基因除了是等顯性基因外,還是性連遺傳的基因。也就是說,母鳥身上只可能帶一條暗色基因,其表現型,就和公鳥帶兩條暗色基因相同。然而公鳥則可能只帶單條暗色基因,也因而會出現另一種表現型。

看完暗色基因(dark)後,再來看看淡色基因(faded)。此基因又被稱為伊莎貝爾(isable),屬於隱性遺傳基因。

它與屬於改變結構顏色的暗色基因並沒有關係。淡色基因的作用機理,為抑制部分黑色素生成,而使鳥產生一種近似棕色的色調。不過淡色基因並非讓黑色色素變成棕色色調,而是讓鳥身上本來就有的棕色色素得更明顯而已。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這種基因經常與肉桂基因(cinnamon)弄混,肉桂基因為性連遺傳基因,其作用機理為抑制棕色色素轉變為黑色色素。所以肉桂型的鳥,羽毛上不會發現任何黑色或灰色的色素。不過要確定鳥羽上是否帶有黑色或灰色色素,得用顯微鏡鏡檢才能分辨得出來。

以上兩段話是寫得容易,看的模糊,而且愈看愈糊塗。二種基因的結果不都是保留棕色色素,抑制黑色色素嗎?到底要如何區別二者呢?

就隱性遺傳及性連遺傳部分來看,較容易得到分辨的結果:

如果用一隻淡色基因的公鳥,與原生種母鳥交配,只要母鳥不帶split淡色基因,子代必定全為帶單一基因的原生種表現型。然而若用肉桂公配原生種母,子代的母鳥必定全為肉桂,而公鳥則為帶單一肉桂基因的原生種表現型鳥。

淡色基因與肉桂基因皆可發生於虎皮、牡丹、玄鳳、秋草、桔梗、美聲、七草、紅草及粉紅巴丹等鳥種身上。二種基因的表現型有何差異呢?

大體上來看,二者的羽色皆較原生種淡,不過淡色基因的鳥喙顏色較深,接近原生種之色。肉桂基因者為蠟黃色。另外,肉桂基因的眼睛的色較淺,俗稱葡萄紅眼,而淡色基因者正常。

接下來介紹二種作用機制雷同的突變基因,分別為parblue及dilute。

先前提到的藍化基因,是不讓鳥產生黃色、粉紅色、橘色或紅色等暖色系的色素,使得原本綠色的羽毛變成純淨的藍色,原本黃色或紅色的羽毛變為白色。如果今天這種藍化的機理不完全,使得鳥羽上仍帶有部份黃色色調,或者只有部分割槽域完全藍化,其他部份仍帶有綠色色調,就稱為部分藍化(parblue)。部分藍化為隱性遺傳基因。

既然有部分藍化,是不是也有部份黃化呢?是的。這種突變基因稱為dilute(稀釋),又稱為yellow Dilute基因,並不會改變黃色、橘色、紅色等暖色系顏色,但會使灰色系(黑色、灰色、棕色、藍色等)變得較淺,因而讓鳥出現羽色偏黃,變淡的改變。所謂藍化其實就是去黃化。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只不過小編採用的說明都過於理想化,實際的羽色變化並沒那麼簡單。

鳥羽的色素並不包含“藍色”,而是由灰色色素系形成,(grey faimly pigments),這系列的顏色包含了黑及深淺不等的灰色,還有棕色。

也許有些鳥友會疑惑,棕色不是黑色加紅色嗎?(水彩顏料調色)不過就色素生成的角度來看,棕色色素仍屬於黑色,灰色色素一族。

鳥羽毛上並不含黑色素母細胞,而只剩下黑色色素,有些羽色突變的基因,能阻斷黑色素母細胞中的色素髮展及形成,像是“肉桂(cinnamon)”的突變,就是阻斷棕色色素變成黑色色素,而讓鳥出現一種肉桂色的變化。

既然本無藍色色素,藍色的形成,就是由灰色色素加上羽毛的結構,及光線變化而形成。而使結構顏色改變的基因,目前已知的只有三種,就是暗色基因(dark或olive),灰綠(greygreen)及紫(violet)

這篇文章非常有價值,對培養牡丹鸚鵡的羽色有非常大的幫助!

部分藍化(parblue)基因概述

部分藍化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這一基因的品系,主要表現為兩類,即藍銀頂與綠金頂,但這兩個品系的基因來源,卻來自於同一個尚未被認可的羽色品系,即荷蘭藍。至於未被認可的原因,個人理解,其基因應該是一種處於原始種向藍銀頂過渡過程中的中間型別。

1:荷蘭藍、藍銀頂、綠金頂的關係

首先,

荷蘭藍(Dutch Blue)

是這一系列變異品系當中最早培育出來的,這一羽色品系於1963年首度出現於荷蘭,在當時歐洲遺傳學界,曾引起非常大的反響。這個羽色品系與普通綠桃最大的區別在於,體羽表現出一種半藍半綠的羽色狀態,面部屬於鸚鵡色素的紅黃色素部分缺失,但在面部及頂額位置等部位,還殘留有一小部分的紅色及黃色鸚鵡色素,因而在面部還保留有部分奶油黃色,在前額頂部,有一塊很明顯的橙色塊(國內稱為“金頂”)。

藍銀頂(White Face Blue)

,英文譯為白麵藍,這一品系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完成培育,由於藍銀頂的基因來自於荷蘭藍,但其紅黃色的鸚鵡色素已絕大部分消退,體羽已呈現出一種比較純正的藍色(非真正意義上的藍色基因),面部表現出色度很純的白色,而頂額則留下非常少的部分橙色或純白色。因為藍銀頂的基因來自於荷蘭藍,兩者屬於“等位基因”種源,遺傳表現上,又會出現“共顯性遺傳”表現性狀,因而這一品系如果與荷蘭藍配種,在等位基因的作用下,後代會出現深淺不一的“綠金頂”。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

綠金頂(Seagreen)

也被稱作海水綠金頂或海藻綠金頂,這一品系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藍銀頂與荷蘭藍“共顯性遺傳”的產物,它的體羽比兩者都要淺(應該是黑色素基因也產生了部分缺失),但卻呈現出淡綠色的色彩,頂額則遺傳了荷蘭藍鸚鵡色素不完全缺失的基因,在頂額會保留一部分橙色。

綠金頂、藍銀頂、荷蘭藍這三者與藍金頂、綠銀頂的關係:

1,荷蘭藍是部分藍化的種源基因,藍銀頂為荷蘭藍進一步紅黃色素缺失的純化品系,綠金頂則是荷蘭藍與藍銀頂的混合基因品系。

2,藍銀頂屬於部分藍化基因表現性狀中的(Turquoise blue)變異型,而綠金頂則屬於部分藍化基因表現性狀中的(Aqua blue )變異型。兩種變異個體與荷蘭藍互配後,又全都會出現“共顯性遺傳”的表現性狀。而區別於上述兩種變異形態的另一間“中間型”,也就不難解釋所謂的綠銀頂或藍金頂等表現性狀的鳥只個體了。

3,三者的基因,都屬於“等位基因”形態,在同一對染色體上的對映位置。不同羽色品系的基因分別佔據後,其後代會表現出很多種體羽和頂額色度的深淺差異。同時“共顯性遺傳”,又會使得頂額橙色這一表現性狀大大增加,這也是“金頂”多於“銀頂”的原因。當然如果是兩隻純基因的藍銀頂互配,後代絕大部分都會出現銀頂現象(一部分會出現返祖),而兩隻帶有藍銀頂基因的綠金頂互配,則會有極少量的藍銀頂後代出現。

牡丹鸚鵡的羽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