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沒告訴你,石壕吏抓人,杜甫為啥不出來替老婦說一句話?

杜甫雖有著詩聖之稱,可縱觀他的一生,日子過得實在是慘淡。

經營人生的能力,與李白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

李白是完美的豪放派詩人,而杜甫則更多的是一個寫實派詩人。

杜甫正好趕上“安史之亂”,在這個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上,不管是大唐還是百姓,都是悽慘的。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裡的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與《潼關吏》,文中提到的石壕吏抓人,正是杜甫《石壕吏》中的內容。

杜甫在石壕經歷了什麼

杜甫一首《石壕吏》記錄了事情的始末。

在公元759年,杜甫受房琯案牽連,被貶到華州司功參軍。當時正好趕上安史之亂,杜甫在離開華州到洛陽探親的途中,將路上所見寫了三首詩,這就是著名的“三吏”。

故事發生在石壕地區,杜甫趕了一天的路,到了傍晚便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想著能夠借宿一晚上。

那時候的人淳樸善良,雖然日子過得窮,但兵荒馬亂的,老百姓倒是挺熱心的。他們熱情地接待了杜甫,雖然沒搞上幾個下酒菜,好歹也讓杜甫填飽了肚子。

杜甫走了一天,剛準備睡下,就聽到有官吏深夜抓人的聲音。老頭聽到動靜之後,翻牆頭跑了,老太太腿腳不利索,便乖乖將門開啟。

官吏非常不爽,估計嘴裡面零碎的話也沒少說。老婦打開了話匣子,聲稱自己三兒子全都跑到鄴城去當兵了,倆兒子已經戰死了,還有一個沒訊息。

家裡也沒別人了,就剩下兒媳婦和小孫子了。

老太太要求官吏將她抓到河陽去服役,早點出發的話,還能夠趕上給士兵們做早餐。小吏將老太太帶走了,夜晚依稀的還聽到老太太兒媳婦的哭聲。

到了第二天,杜甫便與老頭告了別,獨自一人繼續出發。

杜甫為啥不出來制止一下

所謂“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這事發生在草莽英雄的身上,多半會出手製止,老婦人一家生活太難了。

杜甫為啥不出來制止一下石壕吏,他咋這麼鐵石心腸?杜甫:我不想,也不能;

當時正好趕上安史之亂,唐肅宗命令魚朝恩帶著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圍殲安陽的安慶緒。這一仗非常關鍵,如果能夠在史思明來支援之前,將安陽拿下,就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取得戰爭的主動。

前線的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基本就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城內的安慶緒只要是死死守住安陽城,等待史思明的援軍一到,唐朝大軍將立刻土崩瓦解。

杜甫深深地知道,這一仗要是敗了,將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打仗徵兵也是當地的一件大事。詩中也提到,老婦她們家有三個兒子,都被拉上了前線,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前方戰爭的慘烈程度。

但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耐力與持久力。

大唐派不出援軍,就只能一次次地抓壯丁,如果此時因為婦人之仁放棄補充兵員,前方敗退下來,不單單之前的人白白犧牲,也會連累更多的人為此付出生命。

不管是杜甫,還是老婦亦或者是跳牆逃走的老頭子,大家心裡都明白,作為大唐的百姓,這是他們應該做的。

語文老師為啥不給講一講原因

我想是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點:當時學這首詩的時候,學生的年齡還小,不少人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第二點:

學生不問,老師也不好提;

畢竟,按照人情來說,是應該制止這種行為的,可不管是誰,心裡都明白,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代表了一類人的處境,即便是幫,又幫得了幾人啊。

對於老師來說,向年幼的學生來講述大局觀與個人私情以及家國情懷,相信不少小朋友都會聽迷糊了。

後記

因此,我們學習歷史和看待歷史人物的故事時,要更多地站在歷史人物身處的大環境中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深刻的理解透徹歷史人物當時的選擇。

歷史本沒有對錯,我們在歷史中學到知識,得到教訓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