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達祖《萬年歡》賞析——兩袖梅風,謝橋邊、岸痕猶帶陰雪

功虧一簣出自於什麼作品

文:謝燕頡

(一)

從舊書攤掏得《詩詞曲格律與欣賞》(藍少成、陳振寰主編,桂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出版),所附《常用詞譜選釋》中有《萬年歡》一首,署名作者吳文英。

然而上網一查,作者卻是宋代史達祖。詞作為《萬年歡》(春思)。

為什麼要將史達祖的作品篡改為吳文英的作品呢?還是先弄得詞意再說吧。

宋史達祖《萬年歡》賞析——兩袖梅風,謝橋邊、岸痕猶帶陰雪

原文:

兩袖梅風,謝橋邊、岸痕猶帶陰雪。過了匆匆燈市,草根青發。燕子春愁未醒,誤幾處、芳音遼絕。煙溪上、采綠人歸,定應愁沁花骨。

非幹厚情易歇。奈燕臺句老,難道離別。小徑吹衣,曾記故里風物。多少驚心舊事,第一是、侵階羅襪。如今但、柳發晞春,夜來和露梳月。

註釋:

梅風,早春的風,亦指黃梅季節的風。出自唐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謝娘,未詳何人,或謂名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遊之地,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後來“謝橋”便成為一種象徵:只要橋頭站著那位心愛的女子,那座橋便配得上稱為“謝橋”。

岸痕,堤岸的痕跡。

燈市,元宵節懸掛花燈的街市。

春愁,春日的愁緒。出自南朝梁元帝《春日》:“春愁春自結,春結詎能申。”

芳音,指詩文佳作;猶佳音;美妙的聲音。

遼絕,指遙遠、相去甚遠,懸殊、。遠隔、久遠、。高遠貌的意思。

煙溪,煙霧籠罩的溪谷。

采綠,綠,通“菉”。菉,草名,即藎草;古時綠豆也稱為菉,見《詩·小雅·采綠》。

愁沁,愁得頭向下垂。

非幹,不相干。

厚情,深厚的情意。

燕臺,又叫黃金臺,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納賢良而築建的招賢臺。在詩歌的歷史長河裡,讓多少文人墨客均借用這一典故盡情地揮灑筆墨。

風物,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語出晉陶潛《遊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閒美。”

羅襪,絲羅制的襪。出自漢張衡《南都賦》:“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

晞,幹,乾燥;破曉。

譯文:

兩隻衣袖裝滿了早春的冷風,站在謝娘橋邊,看見堤岸的痕跡還帶著陰沉的殘雪。匆匆經過元宵的燈市,草根已發出青青的嫩葉。春天裡燕子好象在愁緒中尚未醒來,而貽誤了幾處地方,因為那美妙的聲音已經很久遠了。在煙霧籠罩溪谷上,那採摘藎草的人已經歸來,必定是愁得頭向下垂著,又鬆了骨架。

並非那相交的深厚情意那麼容易終止。無可奈何的是那招納賢良而築建的燕臺,雖然這樣的句子已經太古老,而且難於說聲離別。風在小路上吹拂著衣裳,然而曾記得那故鄉的風景和物品。還有那多少驚心的往事,第一件是,浸漬臺階那絲羅所製作的襪子。但是如今,在破曉的時候春天的柳條正在發芽,夜來曾和合著露水,以梳理明月。

(二)

賞析: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開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幕僚。南宋權相韓侂冑當國時,為其最親信堂吏(中書省的辦事吏員,原自中央各機構抽補),負責撰擬文書。韓侂冑敗亡,因受牽連而受黥刑,後死於貧困中。其詞以詠物為長,其中也不乏傷身世之感。宋寧宗朝,曾北行使金。其北行詞的一部分充滿了沉痛的家國之感。今傳有《梅溪詞》,存詞一百一十二首。

《萬年歡》,詞牌名,又名“萬年歡慢”、“斷湘弦”等。

從詞牌名《萬年歡》,到詞名《春思》,可以看出作者在這裡描述的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元宵前後,或早春二月,自己象燕子飛了回來一樣,來到謝橋這個地方,但是尋找了好幾處,均沒有找到讓自己永遠留戀忘返的那個人家,也許是因為離別的時間已太久。自己剛從山澗採藥才歸來,累得低著頭,全身也散了架。

人的感情,或是情感,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象嚮往那招納賢良的燕臺一樣,是很難於忘懷的。

在回家的小路上,涼風吹來,往事湧上心頭。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當年穿著襪子,行走在臺階上。那時柳條正和著露水,梳理明月的春天。

此詞讓人讀來感到幽怨。作者一生也未能中個進士,因而只能做做冪僚。後因才華出眾,被當朝宰相看中,因而做了其貼心秘書,從而享受了好幾年的榮華富貴,後卻又因宰相突然倒臺,而受其牽連,淪為黥面的罪犯,被貶而死。

春思,或思春,創作時間應是那落難以後的一個春日。期間,生活無著,靠上山採藥為生。又百無聊賴,而前往謝橋,尋覓那昔日的相好,卻未果。

(三)

史達祖在其諸多詞中,曾多次提到謝娘、謝池和謝屐:

《綺羅香詠春雨》: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裡欲飛還住。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最妨它、佳約風流,鈿車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極,還被春潮晚急,難尋官渡。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翦燈深夜語。

《玉胡蝶/玉蝴蝶》: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閒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漏初長、夢魂難禁,人漸老、風月俱寒。想幽歡。土花庭甃,蟲網闌干。無端。啼蛄攪夜,恨隨團扇,苦近秋蓮。一笛當樓,謝娘懸淚立風前。故園晚、強留詩酒,新雁遠、不致寒暄。隔蒼煙。楚香羅袖,誰伴嬋娟。

《探芳信·謝池曉》:

謝池曉。被酒滯春眠,詩縈芳草。正一階梅粉,都未有人掃。細禽啼處東風軟,嫩約關心早。未燒燈,怕有殘寒,故園稀到。說道試妝了。也為我相思,佔它懷抱。靜數窗欞,最歡聽鵲聲好。半年白玉臺邊話,屢見鉤小。指芳期,夜月花陰夢老。

《南浦·玉樹曉飛香》:

玉樹曉飛香,待倩它、和愁點破妝鏡。輕嫩一天春,平白地、都護雨昏煙暝。幽花露溼,定應獨把闌干憑。謝屐未蠟,安排共文鵷,重遊芳徑。

年來夢裡揚州,怕事隨歌殘,情趁雲冷。嬌眄隔東風,無人會、鶯燕暗中心性。深盟縱約,盡同晴雨全無定。海棠夢在,相思過西園,鞦韆紅影。

《慶清朝·墜絮孳萍》:

墜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紅紫池亭。餘花未落,似供殘蝶經營。賦得送春詩了,夏帷攛斷綠陰成。桑麻外,乳鳩稚燕,別樣芳情。

荀令舊香易冷,嘆俊遊疏懶,枉自銷凝。塵侵謝屐,幽徑斑駁苔生。便覺寸心尚老,故人前度謾丁寧。空相誤,祓蘭曲水,挑菜東城。

(四)

史達祖在其詞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周邦彥“縝密典麗”、“富豔精工”的創作風格,煉字鍛句,竟秀爭高,給後來重視寫作技巧的人比較大影響。

史達祖的詞,過去常常與周(邦彥)、姜(夔)相提並論。而姜夔則稱其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即李賀)之韻”。

張鎡的《題梅溪詞》說史達祖:“辭情俱到。織綃泉底,去塵眼中。妥帖輕圓,特其餘事,至於奪苕豔於春景,起悲音於商素,有瓌奇警邁清新閒婉之長,而無(佚)蕩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鑣清真(周邦彥)、平睨方回(賀鑄)。而紛紛三變(柳永)行輩,幾不足比數”。

這對於史達祖的評贊,可以代表南宋詞壇的標準。

史達祖是個很念舊情的人,其對亡妻所做《壽樓春·尋春服感念》發揮到了極致:

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幾度因風殘絮,照花斜陽。誰念我,今無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聽雨挑燈,攲床病酒,多夢睡時妝。

飛花去,良宵長。有絲闌舊曲,金譜新腔。最恨湘雲人散,楚蘭魂傷。身是客、愁為鄉。算玉簫、猶逢韋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宋詞選》稱:“此詞因尋春服悼逝而作,情與文一氣旋轉,忘其為聲調所拘,轉覺助妻韻,自是名手。”

時正受韓侂冑重用,卻依然無法磨滅他的悲傷之情,可見其對於妻子的情意非同一般,惹人哀嘆。

史達祖有《梅溪詞》一卷在南宋詞壇上享有盛名,為風雅詞派的三大家之一。

處在南宋末年,其作品中有不少抒寫感傷實事和家國之愁的作品。只是由於其曾經依附韓儋胄,故為士人所不齒。

然而姜堯章為《梅溪詞》序曰:“奇秀清逸,有李長吉(李賀)之韻,蓋能融情於一家,會句意於兩得。”

宋南渡後,梅溪(史達祖)、白石(姜夔)、竹屋(高觀國)、夢窗(吳文英)諸子,極妍盡態,反有秦(秦觀)、李(李清照)未到者。雖神韻天然處或減,要自令人有觀止之嘆,正如唐絕句,至晚唐劉賓客(劉禹錫)、杜京兆(杜牧),妙處反進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一塵。

史達祖的詞作多是詠物詞,其描摹物態能盡態極妍,詞句聲韻圓轉,字琢句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後世詞壇有較大的影響。代表作有《東風第一枝·春雪》和《綺羅香·詠春雨》。這兩首倍受後人推崇的詠物傑作,全詞雖然沒有一字提及“雪”、“春雨”,但又沒有一句不是在寫“雪”、“春雨”,被後世譽為“詠物雙璧”。

代表作《雙雙燕·詠燕》,則是一首倍受後人推崇的詠物傑作。全詞雖然沒有一字提及“燕”,但又沒有一句不是在寫“燕”。

同時,其詞作中也反映出了南宋腐朽的一面,如“柳昏花暝”,暗指達官貴人苟安奢侈的生活,後人毛晉曾說:“餘幼讀《雙雙燕》詞,便心醉梅溪。”

王士禎也說:“僕每讀史邦卿詠燕詞,……以為詠物至此人,巧極天工矣。”

可見這首詞深受人們的喜愛。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七:“史邦卿,名達祖,號梅溪,有詞百餘首。張功父(張鎡)、姜堯章(姜夔)為序。”

張序今存,末署嘉泰元年(1201)。序謂:“蓋生之作,辭情俱到。織綃泉底,去塵眼中。妥帖輕圓,特其餘事。至於奪苕豔於春景,超悲音於商素,有瑰奇警邁、清新閒婉之長,而無蕩汙淫之失。端可以分鑣清真,平睨方回,而紛紛三變行輩,幾不足比數。”

姜序僅存片段,稱其“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於一家,會句意於兩得”。

張炎《詞源》賞其詠物、節序諸作,如《東風第一枝》詠春雪,《綺羅香》詠春雨,《雙雙燕》詠燕,“皆全章精粹,所詠瞭然在目,且不留滯於物”。

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三有《史梅溪摘句圖》,謂:“史達祖《梅溪詞》,最為白石所賞,煉句清新,得未曾有,不獨《雙雙燕》一闋也。餘讀其全集,愛不釋手,間書佳句,匯為摘句圖”。

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筆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數,所謂一鉤勒即薄者。”劉熙載《藝概》卷四雲:“周美成(周邦彥)律最精審,史邦卿(史達祖)句最警煉,然未得為君子之詞者,周旨蕩而史意貪也。

(五)

史達祖一生榮辱,與韓侂冑息息相關。

韓侂冑(1152-1207),位元組夫,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魏郡王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之曾孫,寶寧軍承宣使韓誠之子,憲聖皇后吳氏之甥,恭淑皇后韓氏之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國長公主之孫。

以恩蔭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禦使知閤門事。紹熙五年(1194年),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等人策劃“紹熙內禪”,擁立宋寧宗趙擴即位,以“翼戴之功”,初封開府儀同三司,而後官至太師、平章軍國事。

任內,禁絕朱熹理學,貶謫以宗室趙汝愚為代表的大臣,史稱“慶元黨禁”。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削秦檜官爵,力主“開禧北伐”金國,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開禧三年(1207年),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劫持至玉津園殺死,函首送到金國,兩國達成議和,卒年五十五歲。

所謂“紹熙內禪”,是指宋光宗趙惇被迫禪位給兒子趙擴的一起歷史事件。

紹熙五年(1194)六月九日,太上皇宋孝宗卒。宋光宗不僅始終未去重華宮問疾,也不去執喪,於是尚書左選郎官葉適向左丞相留正建議,立皇子嘉王趙擴為監國。

留正率宰執數請,光宗卻表示想要退位。知樞密院事趙汝愚,主張禪位給嘉王,留正則稱病離開相位而逃。

趙汝愚被迫透過知閣門事韓侂冑,將內禪之意向太皇太后(憲聖慈烈皇后)請示。次日,趙汝愚請立嘉王為太子,並且說到光宗批有“念欲退閒”,於是太皇太后應允。

七月五日,太皇太后命趙汝愚以旨諭嘉王趙擴即位。所立皇后韓氏。其父為韓同卿,即韓侂冑之兄。

所謂“慶元黨禁”,也稱“偽學逆黨之禁”。

宋寧宗趙擴即位後,宗室趙汝愚以參與擁立趙擴有功升為右相,外戚韓侂冑遷樞密都承旨。然而此二人兩人不和,嫌隙日深。

慶元元年(1195年)二月,韓侂冑使諫官奏趙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於社稷,於是趙擴就貶趙汝愚至永州(今屬湖南),後死於貶所。

趙汝愚被貶,朱熹、彭龜年等奏論韓侂冑事,趙擴亦加貶逐。

韓侂冑當政,凡與他意見不合者皆被稱為“道學之人”,後又斥道學為“偽學”,禁燬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就是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六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

不久,趙擴下詔,訂立偽學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凡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也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歷時六年之久。

“追封岳飛鄂王”,即宋寧宗趙擴在位期間,岳飛被追封為鄂王。

鄂王,是古代王爵之一。從東周楚國以後,有許多君主或皇帝的兒子被封為鄂王,而岳飛是唯一的異姓鄂王。

“追削秦檜官爵”,即宋寧宗趙擴在位期間,削爵秦檜,將秦檜的諡號改為“繆醜”。

所謂“開禧北伐”,即南宋寧宗朝時首相韓侂冑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戰爭。

韓侂冑漸掌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援。宋寧宗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支援韓侂冑的抗金政策。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冑未作好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讓宋軍紛紛出擊。而金軍方面卻早有準備,故宋的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

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冑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斬韓侂冑等人而未果。

開禧三年(1207年),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冑,從而宋、金罷兵議和。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十一月三日,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史彌遠等的指使下,於韓侂冑上朝時,突然襲擊,將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暗殺。

韓侂冑被暗殺,軍政大權全歸楊皇后、史彌遠所操縱。隨後,又把蘇師旦處死。這批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冑、蘇師旦的頭割下,派使臣王柟送到金朝,並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即賠款)三百萬兩。

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完成了“和議”,金軍自侵佔地撤回。

韓侂冑在任確實辦了幾件正義大事。雖未能盡善盡美,卻絕沒有為了苟且而出賣國家利益。反倒是他自己的人頭,成就了嘉定和議。

對於韓侂冑的死,在當時的臨安城內,連原本反對北伐、黨禁的臨安的太學生,也紛紛為韓侂冑鳴不平: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塗地,祖宗冤仇共戴天。

晁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邊未必然。

嘉泰元年,正當主戰派韓侂冑、京鏜執政五年,史達祖在韓的府中任“省吏”。史達祖屢次科舉皆不中,後得韓侂冑賞識,負責機要文書。宋人筆記說韓的“奉行文字,擬帖撰旨,俱出其手”。這說明史達祖不僅參與其謀,還頗得韓的倚重。韓侂冑死後,對其牽連影響也就很深了。

至此,為什麼要將史達祖的《萬年歡》篡改為吳文英,就不言而喻了。只是謝橋,依然橫貫在歷史的迷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