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行軍篇(3)

蜂蠆有毒是什麼意思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看見敵軍手倚著仗站在地上,證明他們沒糧食,餓著肚子。

汲而先飲者,渴也;

出來打水的人打完水自己先喝了,證明敵軍已經沒水了,快渴死了。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敵軍見到有利可圖卻不進取,證明已經疲憊沒力氣了。

鳥集者,虛也;

敵軍如果偷偷撤退,留下空營假裝有人,但鳥看見營地沒人肯定會聚集在此,便說明營地沒人。

夜呼者,恐也;

曹操注:“軍士夜呼,將不勇也。”士兵夜間叫喚,說明將軍壓不住士兵。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也遇到驚營之事,亂到互相攻擾,甚至鬧到他的中軍帳下。他的辦法是高臥不起,睡覺。大家就自然平息了。

軍擾者,將不重也;

軍中擾亂,說明將軍沒威信,管不住。

三國時張遼屯長社,夜,軍中忽亂,一軍盡擾。張遼說,一定有敵軍奸細作亂,大家都不要動。於是令軍士安坐,張遼在中陣肅立。過了一會兒,軍營中就安靜了。

旌旗動者,亂也;

張預注:“旌旗所以齊眾也,而動搖無定,是部伍雜亂也。”旌旗是軍隊的指揮系統,指揮系統沒了,軍隊當然就亂。

吏怒者,倦也;

賈林注:“人困則多怒。”敵人無緣無故的發怒,說明睡眠不足。

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把人的糧食給馬吃,把瓶瓶罐罐的砸碎,將士不返回軍營,這說明打算自斷後路,來拼命的。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曹操注:“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

“諄諄”是諄諄教誨的意思,“翕翕“是嘴巴翕動,表示說話的樣子。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

若是上級對下級談話,或是下級與下級談話,要麼是談心,要麼是議論,總之都說明軍中人心不穩。

數賞者,窘也;

拼命的賞賜將士,說明大家都不願意幹,對上級也沒什麼敬畏之心,只能希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了。

數罰者,困也;

杜牧註解說:“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若是罰太多也不行,大家都沒什麼希望了,寧可被罰也不願意幹。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先是粗暴嚴厲,之後又害怕部下,這是最不精明的將領了。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送來人質,請求求和,是打算休息了。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敵人怒而出戰,既不接戰,也不退去,要小心檢視,可能有蹊蹺。

曹操注:“備奇伏也。”小心其中有埋伏。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兵不在多,重在不盲目、能集中力量,判斷敵情,要想做到,關鍵在選拔人才。

曹操注:“廝養足也。”選拔人才再自己的兵裡選拔就夠了,自己的兵才能信得過。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既無深謀遠慮又輕敵的人,一定會被敵人俘虜。

《左傳》說:“君其無謂邾小。蜂蠆(chài)有毒,而況國乎?”不要因為邾是個小國就輕視,蜜蜂戳一下都有毒,更何況一個國家?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如果士兵還未對你親近信任便處罰他,他便會不服,不服便很難任用了。先敬愛,才能敬畏。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如果士兵已經對你親近信任,但是士兵犯錯卻不能嚴格執行紀律,那也很難用。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文“是懷柔,”武“是處罰,也就是常說的蘿蔔加大棒,這樣才能打造可用之師。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素“是平時的意思,平時嚴令禁止,才能兵將協調一致。平時很放鬆,上了戰場再認真也改變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