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黃庭堅寄黃幾復

黃庭堅的《寄黃幾復》詩,作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詩人監德州。黃幾復,南昌人,是黃庭堅少時好友,當時做廣州四會縣令。二黃交情很深。這首詩稱讚黃幾復的人格,同情於他的處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詩作用典太多,讀來拗折波峭,頗有麻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黃庭堅

“寄雁傳書謝不能”,字面的意思是說,本想透過鴻雁傳遞書信給你,可是它卻謝絕說做不到。兩地殊隔,已經令人痛苦;而這裡甚至擬人化地讓鴻雁拒絕了詩人的請求,又斷絕了兩地音信的往來,由此讓人產生絕望寄雁傳書,引用了《漢書蘇武傳》“蘇武牧羊”的典。蘇武因為不屈從匈奴,被流放到極寒的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在那裡一放牧就是19年。後來漢朝使臣運用計策以皇帝在上林苑收到蘇武透過大雁送來的書信,讓匈奴放人最終蘇武得以回到故國。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再看詩作頷聯,即名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桃李春風一杯酒”,有資料以為援引《史記·李廣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句意。其意是說,桃李儘管沒有開口說話,但以其花姿濃豔、熱烈,而吸引很多路過的目光。不過,感覺有些勉強。而引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典實,似乎更為切當些。試看,有無限的春光,和大地至美的錦繡做背景又有一群英美絕倫的才俊相聚,清月在上,群賢置身於這花繁香溢的桃李芳園,“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暢飲清談,究竟是何等賞心樂事!桃李春風,則直寫友情的歡愉、夜飲的舒暢,以及人生的快意。詩作用典,大約是回憶黃氏二人在京舒愜的交往生活。當然,“桃李”這一詞彙,本身就含有青春年少的意思;而“春風”,自然也掩飾不住諧美與祥和的氣象。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至於“江湖夜雨十年燈”,則場景陡然轉換。“桃李春風”,變成“江湖夜雨”,“杯酒”也換成“十年燈”;而人生的具體場景,也由京城而來到“江湖”,可以說乾坤挪移,天地翻轉!當然,“江湖”一詞,還讓人聯想到艱難、兇險,以及無數的單弱和悽苦。而“夜雨”,更有一種溼漉漉地散發著黴氣的味道。甚至,它還讓人聯想到夜雨如篩而下,江河暴漲,前程泥濘,未來充滿了無法預料的不定感。總之,“江湖夜雨”充分營造了一個充滿煉獄色彩的艱險場域。另外,“夜”訴諸人的是暗無天日,而“燈”字,在黑暗的背景下,也給人孤弱、清冷和無依感。至於“十年”,何其漫漫的煎熬啊。和孤燈為伴十年,突出時間之長,凸顯孤獨和難眠,煎熬及悽苦。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歸結起來,這一聯的兩廂對比實在太過鮮明。這是一種極端的對比,是兩種生活場景、兩種人生經歷的對比,還有兩重人生境界的比照。春風桃李,著眼的是青春和時代浩蕩的沐浴和清化,給人的是陽光和雨露。但真正的人生的歷練與境界的提升,則無缺於這“江湖夜雨”。真正來說,人生心性大廈的建立,應對種種風雨和侵蝕,以及法眼倒看所謂宦海沉浮、十年流落,都離不了這“十年燈影”的工夫。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再看頸聯。先看前半聯“持家但有四立壁”。持家,就是操持家業;但有,就是隻有。四立壁,引自《史記·司馬相如傳》“家居徒四壁立”,即“家徒四壁”,家裡只有四面牆壁,形容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當然,“四立壁”所指涉的仍然還是黃幾復,言其清貧廉政,無暇自顧。《史記》裡則舉說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不搞營生,也不治家產,後來居然奪取天下,當然不能說其無賴,只是因為人生志業不同罷了。“四立壁”不治產業”,不是說就沒有治辦家產的本事,而只是興趣在與不在。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再看後半聯“治病不蘄三折肱”。這句實際上是“三折肱,治病不”。三折肱,引自《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今天叫“久病成醫”,說明生病一多,經驗隨增,知道怎麼看病吃藥。這只是字面的意思。而是說,胳膊肘已經摺斷了兩三回,治病已經積累了經驗,無須再受傷以治療;而那種依舊利用病人痛苦和波折以獲取經驗,則是不道德的關於治病,《國語·晉語八》“平公有疾”一章說:“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最高明的醫生,為國家祛除弊政,其次才是給人治病,而無論醫國還是醫人,其基本原理則沒有不同。黃庭堅這裡用典,當然是指向前者。意指黃幾復善於治理政事,且已有政績,而並不需要繼續讓他沉於基層,甚至流轉荒外之地,透過自痛以獲取更多的經驗,希望國家要趕緊重用。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想見讀書頭已白”,想見,想象、推測;詩人想象友人頭髮花白了,仍然孜孜不倦地閱讀聖賢書籍的情形,即使重用無望,即使生活過早地使他身形勞累,而他仍然不改初衷,可謂始終如一。《論語·里仁》說:“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像黃幾復,可謂一以貫之。而詩作這一形象,與前面“桃李春風”的精神氣質有比照,亦與“持家但有四立壁”的形象相映襯,給讀者更為豐富而感人的印象。

黃庭堅《寄黃幾復》,稱讚好友人格,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再看,“隔溪猿哭瘴溪藤”。瘴是瘴氣指南方山林間溼熱蒸鬱、致人疾病的毒氣,亦泛指惡性瘧疾等病。因為南方過去經濟社會與衛生條件都很差,不宜人居住的環境並沒有得到妥善整治,所以常會出現因感受瘴氣而致病致死的事。詩作說,隔著溪岸,還能聽到那些攀緣於深林的猿猴發出啼哭。連土著於此的它們,都愁苦於這瘴氣瀰漫的世界,何況人類呢!可想而知,詩人是替生活在那個世界裡的朋友擔著多麼沉重的憂心了。

參考資料

《寄黃幾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