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繁華都市的邊緣:也讀《豈不懷歸》

豈不懷歸典故

《豈不懷歸》以一種白描的筆觸,描繪了一群繁華都市的“陌生人”。

流浪在繁華都市的邊緣:也讀《豈不懷歸》

在深圳的三和人力資源市場附近,有這樣一群從農村來打工的青年,他們不願意做長期的工作,而是常常只找“日結”,幹一天玩三天。

幹一天如何能玩三天呢?

因為三和低收入群體的特殊需求,滋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產業鏈,使低消費成為可能。

當三和青年們沉溺於這樣的生活,入不敷出且不以為意時,他們便會被稱為“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特殊時期的產物,一種新時代才能提供的“生活選項”。

城市化給他們因工作而聚集的機會,遠離家鄉給了他們獨立於(並隔離於)父母親人的可能,而市場又為其提供了極其低廉的生活成本,聞所未聞的15元床位,5元的麵食,乃至1元的零食……

三和就像一片海中的珊瑚礁,密集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形成了獨特的生物鏈,彼此依存。

在對三和青年們進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繪之後,書中最後的篇幅企圖探討三和青年的出路。

在我看來,三和不是一個問題,而只是一種現象。

三和青年大致仍舊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做了錯誤的選擇後理解其後果。他們的生活選擇也許看似頹廢,卻總體並不影響波及三和之外的世界。

三和青年彷彿是這個繁華都市的邊緣人,受到自身薄弱的教育資源和家庭條件的制約,

在其能夠看得見夠得著的範圍裡,滿足於一個“區域性最優解。”

這個“區域性最優解”或許顯得過於狹隘,過於次優,但誰又能夠說自己有能力看到那個“全域性最優解”呢。

如果此刻沒有三和讓這些青年彼此聚集,如果有一天三和不再提供“日結”的工作,如果三和的經營成本提高導致物價增長,三和青年真的能夠因此獲得更好的區域性最優解麼?

三毛的歌詞久久環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