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從氏族部落到國家形態的演變是人類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的重要標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經歷過從氏族部落到城邦國家再到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形態這樣一種轉變過程。華夏民族在早期歷史階段同樣也經歷過漫長的氏族部落時期。根據辭海的解釋:“華”在古漢語中有華美之意,“夏”則有盛大之意,而所謂“華夏”就是華美盛大的國家。華夏民族是由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伏羲氏等不同的氏族部落同化融合形成的。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湖南懷化有距今6800多年前的“有巢氏”遺址。相傳有巢氏的活動範圍包括山東、四川、內蒙古、雲南、湖南等地。有巢氏的首領教會了自己的族人如何建築房屋來遮風擋雨。教人蓋房子的有巢氏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建造理念就來自有巢氏的巢居文明內涵。由於周邊的各部族紛紛慕名學習有巢氏蓋房子的技藝,因此有巢氏一度被各部族奉為天下共主。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繼有巢氏率先發明瞭蓋房子的技術後燧人氏又發明了鑽木取火。燧人氏為黑夜中的人們帶來了火焰和光明,也使人們得以擺脫茹毛飲血的生活模式。燧人氏在中國遠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中被奉為三皇之首。燧人氏的活動區域覆蓋了從西北到中原的廣大地區。如今山東雷澤縣與河南交界區域就是燧人氏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據《三皇五帝年表》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464年燧人氏建立了名為“燧明國”的早期城邦國家。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伏羲氏相傳是中華龍圖騰和陰陽八卦的發明者。相傳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據說曾有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從而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此外伏羲氏還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因此伏羲氏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神農氏首領炎帝透過嘗百草的方式探索如何用草藥治病,又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而且炎帝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神農氏奠定了華夏民族早期的農業和醫藥學基礎。相傳神農氏早期的活動區域在如今陝西寶雞一帶,後來神農氏在首領炎帝的帶領下向東遷徙。據傳在這一過程中炎帝領導的神農氏曾與黃帝領導的軒轅氏發生過沖突。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軒轅氏領袖黃帝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首,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播百穀草木發展農業生產,又製作衣冠、建造舟車。黃帝本人發明了指南車,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技術,黃帝的右史官隸首發明瞭算數和算盤,黃帝的左史官倉頡根據鳥獸的足跡發明了文字。黃帝還曾在戰爭中使用過戰鼓,因此黃帝也被視為華夏音樂文化的開創者。這一切都極大豐富了華夏民族的人文核心。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當時在南方活躍的九黎氏與神農氏、軒轅氏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傳九黎氏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九黎氏酋長蚩尤帶領自己的部落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不斷東遷的神農氏與軒轅氏屢屢發生衝突。這時實力日漸強大的九黎氏在酋長蚩尤帶領下北上擊敗了神農氏。神農氏首領炎帝只好向軒轅氏的黃帝求援。距今大約4600年前軒轅氏聯合神農氏與九黎氏在涿鹿激戰。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正是這一戰塑造了以炎黃部族為核心融合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華夏民族。被炎黃部族征服的蚩尤部族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人融入到日後的漢民族中。除此之外也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等說法。這些彼此矛盾的傳說恰恰證明遠古時代的華夏先民很可能來源於不同的氏族部落集團。華夏民族比起周邊其他民族較早掌握了定居農業生產、建造房屋、創造文字和計數方法等諸多文明技藝。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因此華夏民族相比其他民族較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向文明社會過渡。《禮記·禮運》記載曾記載原始社會的狀態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存在貧富分化,不存在人剝削人的現象,但這其實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在糧食匱乏的狀態下甚至存在著食人的風俗,既然沒有多餘的社會產品被生產出來,自然也沒人能多拿多佔。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展使大量剩餘產品出現了。這時部落首領們開始打起來這些剩餘產品的主意。可他們要想多拿多佔必然遭到部落成員的反對,於是他們就從自己多拿多佔的剩餘產品中拿出一部分專門用來僱傭一群保鏢。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首領們讓這些保鏢去鎮壓不聽自己話的部落成員。這些保鏢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軍隊。漸漸地部落首領的權力越來越大。首領為了便於管理日益複雜的部落事務開始設定各種職能的機構。這就標誌著原始部落開始向國家政府過渡。國家的出現是建立在對下層人民的統治基礎上,但相比原始部落其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憑藉在經濟和軍力上的巨大優勢率先過渡到國家形態的首領們開始征服那些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原始部落。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被征服者以及本部落以前的下層人士逐漸淪為奴隸,而以首領為核心的上層統治者則成為奴隸主。這就是人類歷史早期階段的奴隸社會。我國上古時代的夏、商、週三代基本上可以歸入奴隸社會形態。這三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由於處於剛剛由原始社會過渡而來的形態。此時各部族之間的爭鬥基本上就像猴群中爭奪猴王之位一樣——我只要打服你即可,但並不趕盡殺絕。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其實夏、商、周之間的改朝換代並不是後一個王朝滅掉前面的王朝,而是商部族強大起來後打敗了夏部族,取代了夏部族成為所有部族共同尊奉的共主,但夏部族並未被滅掉,他們回到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關起門來當自己的土皇帝。後來的周部族延續了這一傳統,武王伐紂後大力分封諸侯,受封者除了有周部族自己的貴族外,夏、商兩朝的王族貴族也取得了自己的封地。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此時的華夏大地就像是一家大型股份公司:隨著股權的變更董事長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前任董事長依然是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股東。國家的統治大權在奴隸主貴族之間擊鼓傳花,而普通人似乎與此毫無瓜葛。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家國天下概念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產生的:這時的人稱天子統治的地盤為天下,所謂天下是囊括全世界的,是沒有邊際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華夏民族從氏族部落, 到國家形態的演變過程

受封的各路諸侯所統治的地盤稱之為國,諸侯在自己國內分封的各級士大夫貴族的封地則稱之為家。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家。在貴族的封地上所有耕種他們家土地的百姓都以這家貴族的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至於奴隸本就是貴族的私有財產,又哪裡會有自己的家呢?基於財產私有制的等級社會出現了,與此同時軍隊、法律、城市、文字、貨幣等象徵國家文明的標誌也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