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商鞅,張儀,范雎和李斯,這四位每個人都為秦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商鞅在國內實施變法,增強秦國綜合國力;在統一六國的程序中,張儀奔波在外推行連橫策略,范雎為秦王獻上遠交近功的戰略,李斯在推進秦國的統一戰爭和內政的建設上,都有卓越的貢獻。

可以說,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那麼,在這四個人當中,誰的功勞最大且能力更強呢?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什麼?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在秦國掀起了一場變革。這場變革來勢洶洶,力度之強,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

李斯在他的《諫逐客書》一文中,對商鞅的貢獻這樣總結: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這個總結非常到位,特別強調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力之深。譚嗣同也曾指出,兩千年來,秦政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從制度改革方面來說,商鞅無疑是歷史上的集大成者。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部分歷史學家,更是認為商鞅變法使中國社會從腐朽、落後的奴隸制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過渡到先進的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因而把商鞅變法看作是一場中國歷史的革命。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可見,商鞅的歷史地位之高。但是商鞅變法並不容易,在當時來看,他也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變法顛覆了秦國人的社會理念。

在變法之前,秦國是一個以宗法為紐帶的“禮俗社會”,變法後,變成了以國家法律為準繩的“法理社會”。

比如,在變法初期,秦民對商法抱有僥倖心理,對於犯法可能帶來的後果,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他們看到凡是犯法的人都受到了嚴厲的處罰,甚至包括貴族在內,如公子虔,而對於告發者也確實得到了獎賞。

由於獎罰分明,使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鄉邑大治”的穩定局面,故而“秦民大悅”,所以,獎罰分明是商鞅變法在秦國成功實現的重要原因。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但也正是由於在變法過程中,他獎罰分明,漠視權貴,辦事手段冷酷,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後,他也遭到舊奴隸主貴族的野蠻報復和陷害,成為舊勢力反撲的犧牲品,被五馬分屍。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使秦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從而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才有了後來的秦國一統六國。

由此可見,不論從歷史影響力來看,還是從現實效果來看,商鞅變法都是一次偉大的變革,商鞅的能力不容置疑。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有學者指出,可能就是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欠缺,沒有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賦予一套系統的文化思想。不過,這個缺憾後來被董仲舒彌補了,於是,才有了綿延兩千年的封建統治。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張儀的“連橫”策略對秦國有何幫助?

張儀、范雎、李斯,與商鞅一樣,都是被秦孝公的招聘廣告吸引來的人才。但不論張儀的連橫戰略,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還是李斯提出的各個擊破的辦法,這些策略的實施都是建立在商鞅變法後的強秦基礎之上的。

如果說商鞅變法是秦實現大一統的內在驅動,那麼張儀、范雎、李斯的政治謀略,就是外在驅動。

在戰國中後期,魏、楚、齊相繼衰落後,秦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面對這一形勢,縱橫家們出動了,他們奔走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外交主張,其中最著名的戰略,就是合縱與連橫,張儀和蘇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縱橫家。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張儀進入秦國時,同僚公孫衍也在,張儀工於心計,且善行不正之術。沒過多久,公孫衍就被排擠出了秦國。

從秦國離開後,公孫衍到了魏國,他在魏國謀劃合縱,以抗衡秦國。在他的奔走下,先是促成了魏齊聯盟,之後魏齊楚也走到了一起。

為了破壞公孫衍的合縱,張儀試圖拉攏齊楚兩國。面對張儀的咄咄逼人,公孫衍又發起了“五國相王”的合縱,即魏、齊、趙、燕、中山國,但是並未成功。

公元前322年,秦國出兵攻佔了魏國的曲沃、平周等地,但齊楚兩國並未對魏施以援手,在這種情況下,魏王對合縱逐漸失去了信心。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這時,張儀的機會來了,他入魏為相,促成了秦魏連橫。不過公孫衍也沒閒著,他在醞釀著更大規模的合縱,即魏、楚、燕、韓、趙,五國伐秦,但由於各國各懷鬼胎,合縱也以失敗告終。

由此,我們也可看出,合縱與連橫作為外交戰略手段,一立一破是對立的關係,其作用重在削弱對方。張儀主張的連橫策略,對於秦國最大的貢獻,就是達成了秦、魏、韓連橫,並用欺詐的手段削弱了楚國,為秦國消除了一個勁敵。

但是,張儀在內政上,以及對秦國的內政上,並沒有提出有戰略性的建議。所以,他對秦國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也是短暫的。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范雎“遠交近攻”如何促進秦國統一?

進入戰國中期,隨著合縱連橫活動的不斷進行,齊、楚、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為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創造了條件。

此時的秦國,國君雖是秦昭王,但實權卻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裡。穰侯、華陽君是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父。當時的魏冉,其財富堪比國庫,而他為了個人利益,甚至不惜強令秦軍越過韓魏遠攻齊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范雎出現了。

對外,范雎向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簡言之,就是交好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其戰略精髓並非消極地維持平衡與對抗的現狀,而是要積極改變現狀,為軍事擴張創造條件,分化瓦解各個對手,以大吃小,各個擊破,並最終消滅對手。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當時的韓、魏居於諸侯的中央,是天下樞紐,范雎認為要善用“天下樞紐”,先攻打韓、魏,然後從兩翼進攻趙、燕,統一北方;再以舉國之力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攻滅齊國。

但是在攻擊韓、魏時,要與遠國齊、楚交好,以防止他們結盟。秦國這樣逐一蠶食鄰國領土的戰略,逢戰則可實現“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在范雎的主導下,秦國相繼攻佔了魏國的懷地、邢丘,魏國請求歸附;之後秦國又起兵攻打韓國的滎陽,一旦拿下,韓國就會被分裂成三塊,有了滅國的危險,所以,韓國也投靠了秦國。

秦國的這一戰略,使趙國深感不安。趙國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大增,而秦國要實施遠交近攻戰略,趙國是繞不過去的。所以,後來還是發生了秦趙之間大規模戰爭:長平之戰。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趙國經此一戰,之後也衰落了。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到秦始皇時,最終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目標。

由此可見,與張橫的“連橫”策略相比,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更勝一籌,其戰略意義更加明顯,對秦國一統天下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絡,張儀的連橫策略,對於秦國後來制定出遠交近攻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范雎除了提出這一偉大戰略,他對秦國內政也有貢獻,對此李斯也有評價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可見,范雎在秦國統一程序上的重要作用。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李斯是如何幫助秦始皇的?

秦國的統一戰爭,在秦昭王時已經打響了。由白起主導的四場大戰,即伊闕之戰、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就此四戰,白起斬殺三晉和楚軍至少在百萬以上。

可以說,戰爭嚴重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實力,減弱了他們的戰鬥力。面對秦國的強勢,其他諸侯國試圖再次合縱攻秦,進行垂死掙扎。

在這種形式下,李斯為秦王獻上了他的計謀,手段與張儀相近,也是損招,但很效。他讓秦王派人持金玉珍寶出使各國,遊說、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逐個加以消滅吞併。秦王採納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於是重用李斯,提拔他為客卿。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後來經《諫逐客書》事件,秦王更被李斯的才華和謀略所折服,在李斯的爭取下,秦始皇堅定任用客卿,並招攬了一大批賢才,如王齒奇、茅焦、尉繚、王翦、蒙恬等,都是來自別國的客卿。他們都對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由此可見,李期在秦國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統一六國後,他在秦國各個方面的建設上頗有成就。

比如,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全國三十六個郡,郡下又設縣。這一政策的推行,加強了秦國中央集權,也推進了歷史發展的程序。這套中央集權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商鞅張儀範雎李斯, 這四位就歷史貢獻而言, 誰對秦國的功勞更大?

再比如,他還主導了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同軌等偉大壯舉,這些對後世影響深遠。

由此可見,李斯也是劃時代的人物。但他與張儀、范雎相似,是一個利己主義者,秦國的覆滅,他也難逃罪責。

透過以上對此四人的簡要分析,現在可以排位了。個人認為,商鞅當之無愧的第一,李斯與范雎也可以同排第二,張儀第三。

您有何高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