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986年,岐溝關之戰,大將曹彬連夜逃遁,10萬宋軍潰敗。耶律休哥派契丹騎兵追擊,宋軍陣腳大亂,若非李繼宣血戰廝殺,擋住契丹的兵鋒,宋軍也許全軍覆沒。

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雍熙北伐失敗,20萬大軍不但沒能收復失地,還損失了不少精兵悍將。東路軍孤軍冒進,曹彬並非帥才,是此次北伐慘敗的關鍵。

979年,高梁河之戰,宋太宗趙光義被名將耶律休哥擊敗,駕馭驢車逃走,狼狽不堪。但是,宋太宗沒有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宋遼之間戰鬥不斷。

986年,遼聖宗繼位,蕭太后垂簾,韓德讓攝政。宋太宗認為,遼朝皇帝年紀尚小,國內不穩,是出兵北伐,收復失地的好機會。

宋朝此次北伐,總計兵馬20萬。曹彬率東路軍10萬是主力,目的是牽制耶律休哥,為西路的潘美、中路的田重進做掩護;潘美、田重進攻取山西,然後與東路軍一起夾擊幽州。

三路北伐,名將悉數出動,陣容十分豪華。曹彬的東路軍,悍將眾多,米信、李繼隆、李繼宣等都追隨,卻輸得一塌糊塗。

出發前,宋太宗告知曹彬:“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讓他緩慢前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但曹彬未能做到。

20萬大軍出征,中路、西路都進展順利。西路主帥是潘美,驍勇善戰,很有謀略,連續奪取應州、雲州、寰州、朔州,耶律斜軫不敢輕易出擊。

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曹彬起初進展順利,宋軍奪取固安、新城、涿州,所向披靡。此時,耶律休哥麾下只有3萬兵馬,不敢與宋軍決戰,等待蕭太后增援。

耶律休哥是名將,他知道不能跟宋軍決戰,卻找到了克敵制勝的辦法。宋軍補給線過長,且缺少騎兵掩護,很容易就可以截斷。

退出涿州時,耶律休哥一把火燒掉了城內的糧食、物資,留給曹彬一座空城。耶律休哥截斷糧道後,宋軍攜帶十幾天的糧食就快就吃完了,飢腸轆轆。

曹彬無奈,只好率部從涿州撤退,籌集糧食。東路撤兵,宋太宗急忙派使者去阻止:“大敵當前,豈能退兵等待糧食”,讓曹彬停止撤退,免得西路、中路軍孤立無援。

曹彬停止撤退,靜觀戰局變化。中路軍、西路軍進展順利,東路精兵雲集,卻沒能立功,將士們意見很大,要求北上攻打耶律休哥。

將士意見不一,有些人乾脆單獨行動,曹彬不能制止,便決定繼續北上。宋軍只攜帶五天的糧食,就殺向涿州,進行戰略冒險。

耶律休哥依然避免決戰,他不斷派騎兵襲擾,宋軍只能結成方陣,緩慢前行。酷暑的天氣,宋軍身披鎧甲,行走了四天才到涿州,疲憊不堪。

宋軍再次殺來,耶律休哥又主動放棄涿州,與蕭太后、韓德讓率兵駐紮郊外,尋找破敵良機。

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此時天降大雨,宋軍缺乏糧食,且遼軍主力已經抵達,曹彬沒了作戰的勇氣,他再次下令撤退。耶律休哥率精銳騎兵追擊,宋軍疲憊不堪,無法還擊,只能奪路而逃。

耶律休哥在岐溝關追上了宋軍,曹彬無奈,只能以戰車護衛,結營固守。遼軍發起進攻,如排山倒海之勢殺來,宋軍拼命還擊,死傷慘重。

遼軍進攻的同時,耶律休哥派遣一支騎兵南下,截斷宋軍的糧食運輸線。宋軍得知糧道被斷,無心作戰,曹彬則丟下士兵,連夜逃走。

曹彬先逃走,宋軍群龍無首,紛紛潰散,成為遼軍待宰的羔羊。契丹騎兵衝殺而來,宋軍陣腳大亂,拼命往南邊奔跑。

耶律休哥繼續追擊,在河邊追上正在做飯的宋軍。得知契丹騎兵殺來,曹彬沒有勇氣交戰,宋軍也是聞風而逃,墜入河流淹死者眾多,場面非常混亂。

此時,李繼宣率兵趕來增援,與耶律休哥激戰。李繼宣拼命還擊,身中數箭,依然死戰不退,曹彬才得以脫險。

岐溝關之戰,10萬宋軍潰敗,三路合圍幽州的計劃破產,宣告雍熙北伐失敗。中路軍、西路軍沒了掩護,也只能撤退,老將楊業受傷被俘虜,絕食而死。

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宋軍作戰失敗,表現也很糟糕,曹彬承擔主要責任。曹彬並非帥才,他沒有駕馭部下的手段,又缺乏果敢的勇氣,宋軍失敗也就難免了。

曹彬受趙匡胤賞識,不是因為能力強悍,而是不濫殺,能安撫人心。975年,趙匡胤派兵征討南唐,以曹彬為主帥,就是看中了他的這一點。

攻打金陵,曹彬為了讓部下聽話,是靠“裝病”勸導,這是典型的儒將,他缺乏作為大將的霸氣,無法做到不怒自威,讓將士敬畏。

岐溝關之戰,曹彬孤軍冒進,沒了糧食就撤退。部下想北上殺敵,爭吵不休的時候,他又不能控制局面,被牽著鼻子走。耶律休哥追上來,曹彬沒想著如何保全主力,而是率先逃走,導致了大潰敗。

縱觀岐溝關之戰,曹彬的表現實在太糟糕,幾乎找不到亮點。有意思的是,歐陽修還說曹彬是宋初首席名將,“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勳業之盛,無與為比。”

岐溝關之戰: 曹彬並非帥才, 指揮失誤, 10萬宋軍潰敗

鄭觀應則認為曹彬是大將,與韓信、李靖、郭子儀、徐達並列。客觀看待,曹彬能力一般,談不上大將,也不是帥才,充其量也就良將而已。

參考書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