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目前,大陸中學歷史教材普遍使用的是譚其驤版本的中國歷史地圖(或者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基礎上稍加改動),譚其驤的歷史地圖是大陸的權威,但並非唯一的歷史地圖。顧頡剛、郭沫若也繪製過中國古代地圖,目前還有眾多的群眾在繪製一些更加精美、準確的歷史地圖。而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學者繪製了歷史地圖,目前在大陸流傳較廣的是中華學術院和中國文化大學在1980年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本文就選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圖給大家介紹。

一,遠古三代地圖

地圖的第一部分為疆域圖,主要展示每個朝代的疆域大小。

第一張,是史前文化遺址分佈圖。和國內一般展示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地圖不同,這幅地圖是包括外蒙古一帶的。雖然這幅地圖標註的遺址不夠準確詳細,但是我比較認同將外蒙古的遺址一起展示在地圖之中,畢竟外蒙古也屬於傳統疆域的範圍。大陸的版的地圖畫歷代地圖也會繪製蒙古高原的政權,例如匈奴、突厥、回鶻、蒙古等,但是偏偏在繪製史前遺址的時候將之忽略,這實際上是不合理的。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二張地圖,是《禹貢九州圖》。禹貢九州,是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基礎知識,主要是戰國時代的地理知識。中國地圖的奠基人——裴秀的代表作就是《禹貢地域圖》,後來歷代都繪製有禹貢九州圖。不過,禹貢九州的範圍僅限於戰國七雄之內,因而侷限性還是很大的。而大陸一般展示中國地形圖。當然,我認為用東亞地形圖更好一些。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幅地圖,是《夏商周三代地圖》。夏商周三代的疆域都是難以確定的,因為那時候的開發能力遠不如後世,因而政權的統治基本僅侷限在城市和郊區。這幅地圖,透過三種顏色來標記三代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時在黃河流域標記了重要的城市。譚其驤的夏商周地圖也是類似的,但是沒有標記範圍,並且是繪製了三張地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四張地圖,是《周初封建圖》,主要標記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以及西周早期的疆域。目前,譚其驤的地圖並未繪製西周的範圍,只是標記城市,而這幅地圖是有疆界標記的。從地圖上來看,楚國並未被畫入西周版圖。這一點,我是比較認可的,因為楚國長期和西周對立,甚至長期交戰,到後期還稱王了,因此算作兩個兵力的政權比較合適。而地圖將徐夷、萊夷算作西周範圍,這一點就不太恰當了。另外,地圖出現一個錯誤,就是將“朝鮮”標記在了半島。當時的朝鮮是箕子朝鮮,應該還在遼東一帶,遷徙到半島是較晚的事情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周初封建圖核心地帶

第五張地圖,是《春秋列國圖》,該地圖並非選擇某一年的疆域進行繪製,而是繪製各國在春秋時期達到的最大疆域狀態,因此主要繪製齊、楚、晉、秦、燕、吳越等大國,小國只有周、鄭、宋、魯、衛等國。其中吳國和越國的最大疆域狀態呈現重疊狀態,因此繪製一種顏色,只是首都標記不同。該地圖的優點是一目瞭然,清晰可辨,缺點是難以和具體的年代對應。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春秋列國圖》核心地帶

第六張地圖,是《戰國七雄圖》,主要標記戰國七雄的經典疆域範圍,沒有和任何一年時間對應。例如,圖上的遼東已經歸屬於燕國,河套平原歸屬於趙國,而這時候秦國早已佔領了半個天下,不過圖上的秦國還只是佔有關中和巴蜀,這樣表現的目的,是讓大家較為清楚地瞭解各國的傳統疆域。目前,大陸還難以找到類似的地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戰國七雄圖

譚其驤也繪製了夏朝到戰國時代的地圖,但是譚其驤並未圖上代表疆域的顏色,也沒有標記出疆域邊界線。的確秦朝之前的疆域範圍非常難以考證,因而譚其驤不願意在上面畫出邊疆線。而臺灣版基本每個朝代都有大概的疆域範圍,讓人們一目瞭然,這一點比較適應大眾的需求。

二,秦代到南北朝地圖

第七張地圖,是《秦代統一圖》。和譚其驤的秦朝地圖不同,臺灣版的秦朝地圖並未將雲南貴州畫入疆域範圍,但是卻把象郡畫到了越南北部一帶。譚其驤的秦朝地圖有明顯的“地圖開疆”色彩,因而將雲貴畫入了版圖,當然這也不能怪譚其驤,因為之前的郭沫若就這麼畫了,譚其驤只是大體上因循了郭沫若的畫法。不過,郭沫若將象郡標記在了越南,而譚其驤又覺得不適合,就標記在了臨塵(廣西崇左)。根據考證,漢朝的象郡的確在林塵,但是秦朝象郡存在時間太短,實在難以考證,因而大家的畫法都有道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秦代統一圖》核心部分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張地圖分別是《西漢疆域圖》《漢代匈奴圖》《漢代西域圖》《東漢疆域圖》,主要展示漢代的行政區劃以及匈奴、西域。從地圖來看,臺灣版認為漢朝的疆域主要包括十三州,另外加上西域一部分,和大陸版本的差不多。不過,專門西域地圖是廣義上的西域,也就是玉門關以西的所有地區,類似於亞歐大陸的民族、政權分佈地圖。而臺灣版的匈奴地圖沒有畫出北部疆界線,這一點我認為可取,因為遊牧民族政權的疆域線是無法確定的。另外,臺版的東漢西南管轄的永昌郡沒有譚版畫得大,永昌郡到達有多大,現在也難以考證,所以難以說誰的合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西漢疆域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漢代匈奴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漢代西域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東漢疆域圖

第十二張、十三張地圖是《三國鼎立圖》和《西晉統一地圖》。魏國、西晉沒有西域地區,而譚其驤的地圖則包括西域地區。根據考古發現和相關的史料研究,魏國和西晉的確管理了西域地區的一部分,並在此設定了西域長史府,不過主要是西域的東部地區,差不多在羅布泊以東,但是未能控制整個西域。因此,兩種畫法都存在問題,應該綜合一下。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三國鼎立圖》主體部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西晉統一地圖》主體部分

第十四張、十五張、十六張、十七張地圖分別是《東晉後趙成漢圖》《東晉前秦圖》《東晉後燕後秦圖》《東晉與北方諸國圖》,前三張主要展現東晉十六國的發展,最後一張就是從整理上展示東晉行政區劃和十六國後期的局勢。譚其驤的東晉全圖只有一張東晉和前秦並列的地圖,這是比較欠缺的。另外,譚其驤和臺版地圖都沒有將西域畫入前秦版圖,這是錯誤的,因為前秦的大將呂光征服了西域。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十八張、十九張、二十張、二十一張分別是《南北朝圖(一)宋魏)》《南北朝圖(二)齊魏)》《南北朝圖(三)梁與東西魏》《南北朝圖(四)陳、齊與周》,四張地圖展示了南北朝的發展過程。其中宋、齊的版圖以區劃地圖的樣子出現。四張地圖和譚其驤的地圖差別就比較小了,最大的不同就是譚其驤繪製範圍更廣,並給突厥、柔然畫出了邊疆線。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三,從隋朝到民國

第二十張地圖是《隋代統一圖》,主要是隋朝的行政區劃地圖,從這張地圖能夠清楚地看出隋朝的九個州。地圖並未將吐谷渾一帶畫入版圖,譚其驤則畫入了吐谷渾一帶。歷史上,楊廣曾經一度攻破吐谷渾,但是隋朝派遣的官員還未到任,吐谷渾就已經復國了,隋朝並未佔據吐谷渾全境。因此,臺版的畫法更加合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隋代統一圖》

第二十三張、二十四張、二十五張分別是《唐代十道圖》《唐代藩鎮圖》《隋唐之際之東亞圖》,前面兩張地圖主要反映唐朝內地的區劃和形勢,不過很難全面反映唐朝的疆域,例如西域大部分地區是羈縻統治,在行政區劃圖上無法展示。譚其驤繪製了三張唐朝全圖,可以反映唐朝疆域的發展,不過在西北、東北帶有明顯的“地圖開疆”色彩。目前,還沒有出現客觀又美觀的唐朝版圖。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二十六張、二十七張、二十八張,二十九張地圖分別是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地圖,利用四張地圖來展現五代幾十年的發展,算是非常詳細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十張、三十一張是《北宋疆域圖》《南宋金夏疆域圖》,另外附錄一張《契丹興起圖》。其中的遼國、金國主要繪製了核心地帶,並沒有將整個北方展示出來,這是臺版地圖的最大缺陷,可能是受到傳統天下觀的影響較多。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十二張、第三十三張分別是《元代中國本部圖》《蒙古四大汗國圖》,元代中國本部實際上就是元朝行政區劃地圖,但是地圖的範圍依然比較小,沒有畫出元朝的全圖,這是不足的地方。譚其驤繪製的元朝地圖都畫到了北冰洋,這也是照抄中國史稿地圖的結果,而臺版地圖則畫到貝加爾湖以北的地區,臺版的這幅更加客觀。譚其驤的地圖只繪製了元朝,沒有繪製蒙古帝國和四大汗國,這是一個大的遺漏。臺版的元朝將朝鮮、緬甸都畫入了,而譚版沒有畫入,曾經元朝在緬甸朝鮮設定了行省,的確實現了對二國的控制。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十四張地圖是《明代疆域圖》,地圖上有兩大地區,一部分是明朝的兩京十四省,還有一種顏色的羈縻地區,包括烏斯藏、東北、漠南、關西七衛、緬甸土司等。該地圖選擇明朝疆域最鼎盛的一年繪製,因而包括了越南。而譚其驤則避開了永樂年間,可能是為了表現“中越友好”。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十五張地圖是《清代疆域圖》,地圖有兩種顏色,淺綠色是清朝長期到晚期還能夠控制的地區,而褐色則是晚期無法控制的地區。其中,包括哈薩克在內的中亞各國、中南半島各國以及朝鮮被畫入了褐色地區,表面曾經被清朝控制,後期脫離控制。其中臺灣島是淺綠色地區,表明臺灣在還是清朝的一部分。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第三十六張地圖是中華民國地圖,地圖以一張地形圖為底圖,沒有畫出具體的行政區劃邊界,這一點頗讓人意外,畢竟近現代的省界線比古代的更加清晰。或許這幅地圖尚未畫完就交工了,應該是一個半成品吧。

臺灣版的中國歷史地圖: 和大陸版的差別很大, 但也堪稱經典

總體而言,臺版的這套地圖雖然不夠美觀大方,但是也有諸多的可取之處,也可以作為歷史閱讀的參考資料。大陸版的地圖和臺版地圖可以相互借鑑,吸收對付的長處。目前,譚版地圖和臺版地圖都已經過去幾十年了,需要糾正的地方也太多了。現在的製圖水平已經遠超過去,希望能夠有新版的、客觀的歷史地圖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