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原創 張羿 返樸 來自專輯藝海拾真 | 專欄目錄

點選上方藍字“返樸”關注我們,檢視更多歷史文章

天才畫家利皮是如何博採眾長而又有自己的創造性的?

撰文 | 張羿

上期(最美聖母像:浪蕩天才的傳奇創作 | 藝海拾真)我們欣賞了一幅充滿人文主義精神與人間溫情的畫作《烏菲齊聖母》,該作品出自浪蕩天才利皮之手,影響了後世畫家。而利皮早期也受到很多大師的影響,“偷師”畫過不少聖母像,那麼,他是如何博採眾長而又有自己的創造性的呢?

1

早期寫實主義作品:沿襲馬薩喬風格

利皮創作的聖母加冕(圖1),其主畫面分成三部分,每部分頂端都是一個半圓形。這種構圖方式應該延續了中世紀時期佛羅倫薩繪畫中同類題材的傳統構圖方式(圖1a和圖1b),尤其是圖1a可以說直接影響了利皮的創作。在圖1利皮畫中的最旁邊兩側分別是聖·安博羅修(Sant Ambrogio,左)與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右),他們堅實的身體造型、簡單的服飾和麵部表現形式顯然受到了納尼·迪·班科(Nanni di Banco,約1384年–1421年)在佛羅倫薩聖彌額爾教堂的《加冕四聖》雕塑與馬薩喬的《交稅金》中諸位聖徒造型的影響(圖5e與圖5f)。雖然前面已經介紹過利皮曾經認真學習過馬薩喬的繪畫方法,但不得不說:作為博採眾長能力很強的畫家利皮,他對佛羅倫薩同時代雕塑家們的作品有著精準的把握。如圖1f中加冕四聖左邊第二位人物的造型,特別是他用自己的右手提起身上穿的袍服的這一造型被利皮畫在另外一幅名為巴爾巴多利祭壇畫(Barbadori Altarpiece)的作品中(圖2),即畫中排在左邊第二位天使的形象。在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中另一幅利皮的早期作品《御座上的聖母子與眾聖徒》(圖3),也同樣展示了納尼·迪·班科與馬薩喬創作風格對利皮的影響。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 菲利普·利皮,《聖母加冕》,木板蛋彩畫,1441年-1447年繪製,高220釐米,寬287釐米,現陳列於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a。 唐·洛倫佐·莫納克(Don Lorezon Monaco),《聖母加冕》,1414年繪製,高450釐米,寬360釐米,現陳列於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b。 喬萬尼·達·彭特(Giovanni da S。 Stefano a Ponte),《聖母加冕與聖徒》,木板蛋彩畫,1420年-1430年間繪製,高209釐米,寬215。5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e。 馬薩喬,《交稅金》,溼壁畫,1425年-1428年繪製,寬247釐米,高597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卡爾米內聖母大殿內布蘭卡契小禮拜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f。 納尼·迪·班科,加冕四聖,大理石雕塑,1414年-1416年制,雕像高203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聖彌額爾教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2。 菲利普·利皮,《巴爾巴多利祭壇畫》,木板蛋彩畫,1437年-1438年繪製,高208釐米,寬244釐米,現陳列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3。 利皮,《御座上的聖母子與眾聖徒》,木板蛋彩畫,約1445年繪製,高196釐米,寬196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到底誰是《聖母加冕》的作者?我們今天當然一定會認為是畫家利皮,那麼文藝復興時代早期的人呢?圖1c展示的是整幅畫作的右下角,跪在右側的是此畫的贊助者,他面前有一條彎曲的絲帶,上面寫有ISTE PERFECIT OPUS(完成作品之人)的字樣,顯然這位出資人認為自己是畫的作者,這在當時應是約定俗成的觀念。但利皮顯然不太同意這一看法,他不僅把自己畫入了作品的左邊(圖1d)。在畫面正中的底部,現在被畫框遮住的地方,利皮還留下了自己的簽名。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c。 菲利普·利皮,簽名與人像,《聖母加冕》區域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d。 菲利普·利皮,自畫像,《聖母加冕》區域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利皮的另一幅簽名畫作為《森林中的朝拜》(圖1g),在作品左下方施洗者聖·約翰的斧柄上有畫家的簽名,這幅畫作是由美第齊家族贊助的,在文藝復興早期他們允許利皮將簽名留在畫作上,應該說是對畫家才華與工作的認可。也許正是在歷史上留下來的這些點滴細節,讓後世的人們在幾百年後願意將美第齊家族視為文藝復興藝術的最重要推手。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g。 菲利普·利皮,《森林中的朝拜》,木板油畫,1459年繪製,129。5釐米,寬118。5釐米,現陳列於柏林畫廊(Gemldegalerie)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圖1所示的《聖母加冕》因各種原因非常出名,但筆者認為,在利皮繪製的同題材作品中,斯波萊託主教堂(Duomo di Spoleto)中的聖母加冕天頂畫(圖1h),應是一幅更成熟且更具吸引力的作品。它那炫目的色彩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當你仰頭觀看這幅作品時,會充分感受到利皮畫作的藝術感染力與張力。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 菲利普·利皮,《聖母加冕》,溼壁畫,1465年-1467年繪製,斯波萊託主教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本節最後,我們介紹一幅利皮繪畫生涯早期繪製的聖母子(圖4),作品中的人物儘管有著瓦薩喬的寫實主義風格,但其背景上大塊的金色顯然仍舊是中世紀聖像畫的延續。利皮把傳統聖像畫中平面化了的金色作了處理,將其繪製成布幔的形式,增強了作品的現實主義傾向,而在布幔後面的暗色襯底加上植物,則給人一種優雅的裝飾感,同時也對聖母與聖子頭上的金色聖暈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在聖母的藍色衣袍上我們可以看到一顆耀眼的金色星星,它應該表示的是代表聖母的那顆恆星,海洋之星(Star of the Sea)。這幅作品明顯是文藝復興初期發展起來的現實主義與中世紀聖像畫藝術的結合。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4。 菲利普·利皮,《聖母子》,木板上用蛋彩加真金,約1446年-1447年繪製,高75。5釐米;寬52。3釐米;現陳列於美國巴爾迪莫市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Walters Art Museum)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

成熟時期作品:寫實主義與華麗裝飾風格相融合

2。1

《三王朝拜》

這幅圓形的《三王朝拜》(圖5)曾是美第齊家族的收藏,1492年豪華者洛倫佐·美第齊去世時,這幅作品被列入美第齊宮的財產清單中。它應該最早是由佛拉·安吉利古(Fra Angelico)開始繪製的,但由於畫家去世沒能完成。目前的技術檢測結果認為利皮應是這幅作品的主要繪製者,畫面上除聖母以外的絕大部分人物與風景都出自利皮之手。由於作品的完成時間漫長且在繪製過程中數次易手,我們還會在畫面上看到一些其它助手繪製的痕跡。畫面中央偏上部分的孔雀、抓住了雉雞的蒼鷹和畫面底部中間的狗等是由貝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在1460年前後繪製上去的,孔雀與蒼鷹應與老柯西莫的兩個兒子皮耶羅(Piero di Cosimo de‘ Medici)與喬萬尼(Giovanni di Cosimo de’ Medici)喜歡用這兩種飛禽作為代表自己的徽章有關。作品中讓人略感不足的地方應是圖畫正中偏右位置的草棚,它似乎有些過於巨大。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 佛拉·安吉利古和菲利波·利皮,《三王朝拜》,木板蛋彩畫,約1460年完成,直徑137。3釐米,現陳列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立藝術廊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另外,值得注意的兩個細節是:一個在畫的正中偏上位置極其引人注意的孔雀,是古代羅馬神話中天后朱諾(Juno)的化身,在古羅馬文化中具有永生的意思,而在後來的羅馬帝國時代的早期基督教文化中,它又被賦予了人類因基督的降生將得到救贖的意義;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畫中底部花草的畫法讓人自然想起來自於歐洲尼德蘭地區的地毯上的構圖藝術,這種從地毯中獲取藝術設計靈感的方法我們還可在波提切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

畫面中東方三王正將禮物獻給聖母瑪麗婭懷抱中剛剛降生的耶穌(圖5a),在聖母身邊站立著的是聖·約瑟夫(Saint Joseph),在這些人物後面則是描繪耶穌降生(Nativity)情景時常常出現的公牛、驢與動物的食槽、草棚等,在畫面左側三王身後,則畫了大量的跟隨而來的隨從(圖5b)。此畫還將傳統的有關耶穌降生時的牧羊人朝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結合在了一起,我們可以在聖·約瑟夫的身後與其頭部上方分別看到三位衣衫襤褸的人,他們正是路加福音第2章中所描述的在天使指引下前來祝賀耶穌誕生的牧羊人(圖5a)。牧羊人朝拜通常是一個單獨的聖經藝術題材(圖5c),但在這幅作品中被一起繪入了《三王朝拜》中。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a。《三王朝拜》區域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b。 《三王朝拜》區域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c。 吉蘭達約,《牧羊人朝拜》,木板蛋彩畫,1485年,高167釐米,寬167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聖三一教堂(Santa Trinita)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幅畫用了相當長時間才完成,且經數位大師之手繪製,因此整個畫面展示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其畫面主調雖然具有國際哥特式的風格與特徵,包括整體構圖設計、人物的華麗衣衫與線條;但人物、建築與風景則是用寫實主義風格繪製出來並運用了透視技巧等科學手段。縱觀整個畫作,各種藝術風格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老柯西莫時代佛羅倫薩繪畫藝術的結晶之作。

佛拉·安吉利古和菲利波·利皮繪製的《三王朝拜》是一幅承前啟後的畫作,其創意與許多人物的處理手法都來源於更早期的畫家真蒂萊·法布里亞諾(Gentile da Fabriano)與多米尼克·威尼奇亞諾(Domenico Veneziano)在佛羅倫薩繪製的同題材畫作(圖5d與圖5e)。而在1460年代初,安吉利古的學生貝諾佐·戈佐利將這一作品中許多的創意進一步細化,繪製出了美第齊宮內賢士小禮拜堂中的系列壁畫《朝聖之旅》(圖5f);而利皮的最優秀學生波提切利則從這幅作品中汲取養分,創作了數幅著名的三王朝拜畫作(如圖5g)。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d。 法布里亞諾,《三王朝拜》,木板蛋彩畫,1423年繪製,帶框高301。5釐米,寬283釐米,現在陳列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e。 多米尼克·威尼奇亞諾,《三王朝拜》,木板油畫,約1439年繪製,直徑84釐米;現陳列於德國柏林畫廊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f。 貝諾佐·戈佐利,《朝聖之旅》,溼壁畫,1459年-1462年繪製,現陳列於佛羅倫薩美第齊-裡卡爾迪宮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5g。 波提切利,《三王朝拜》,木板蛋彩畫,1470年-1475年繪製,直徑130。8釐米;現陳列於倫敦國立美術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2

聖·奧古斯丁的幻覺

這幅圖畫描寫的是有關早期基督教中的重要人物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354年-430年)的傳說故事(圖6)。據說當時作為北非西博地區主教的奧古斯丁,有一天在散步並努力思考有關聖三位一體(Holy Trinity)的理論時漸漸進入了一種沉思與幻想的狀態。他彷彿見到一個化作男孩的天使在沙灘上挖了一個洞,然後用貝殼作為工具不停地將水灌入這個沙洞,希望能夠讓水把它填滿;奧古斯丁看到這一情形後告訴男孩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男孩卻回答道:“我所作事情的難度不會難過你正在沉思冥想的問題。”畫家用他的畫筆所描繪的基督教世界的傳奇故事向我們問出了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哲學問題:用我們人類的智慧是否能夠探索出宇宙的終極真理?我們透過這幅畫作多少可以體會到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即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最深刻的哲學思想通常不像哲學書籍般寫在紙上,而是用各種形式表現在當時的視覺藝術創作之中。最典型的例子應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小禮拜堂中繪製的天頂畫《創世紀》與大型祭壇壁畫《末日審判》,冬宮博物館中利皮的這幅小畫在早於米開朗基羅半個多世紀之前就已經有了用繪畫進行哲學思考的傾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6。 菲利普·利皮,《聖·奧古斯丁的幻覺》,木板蛋彩畫,作於1460年前後,高28釐米,寬51。5釐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3

《希律的宴會》

這幅畫作(圖7)取材於《聖經·新約》中的《馬太福音》第14章中1-12節與《馬可福音》第6章中14-29節。它描繪的是曾經為耶穌施行洗禮的施洗者聖約翰受難的故事。施洗者約翰因在傳教時指出了猶太統治者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的錯誤而被捕並被監禁,但後者顧忌施洗者聖約翰的聲望而不能下決心殺他。在希律·安提帕斯生日宴會上,他的女兒莎樂美(Salome)為其跳舞,看了舞蹈後很高興的希律·安提帕斯答應可以賞賜莎樂美任何她想要的東西。莎樂美在母親希羅底(Herodias)的慫恿下提出要施洗者聖約翰的頭顱,希律·安提帕斯藉此機會派人殺死了約翰,並將其頭顱放到盤子裡交給了莎樂美。畫面的中間部分是莎樂美舞蹈的情形,左邊描繪的是她要求其父王殺死施洗者聖約翰並得到後者頭顱的故事,而畫面右邊描繪的是莎樂美將放在盤中的聖約翰頭顱獻給其母親的情形。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7。 菲利普·利皮,《希律的宴會》,溼壁畫加後期表面處理,1452年-1465年繪製,現陳列於義大利普拉託市主教座堂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幅畫作在今天看上去已經失去了許多往昔的光彩,利皮在繪製此畫時採用了一種中世紀流行的技術,他先繪製溼壁畫作為圖畫的底部;在繪畫的牆壁乾透後,再在表面用蛋彩與描金等手法進一步加工形成其特有的華麗效果。但這種牆壁幹後的處理因只是畫在牆壁表面而很容易褪色,我們今天幾乎已看不到任何痕跡。

畫中跳舞的莎樂美(圖7a),可謂是藝術史中的經典,這一形象毫無疑問超越了時代,其舞姿與衣著對後來的許多畫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7a。 菲利普·利皮,莎樂美的舞蹈,《希律的宴會》區域性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4

巴爾托里尼圓形畫

利皮繪製的《聖母子與聖安妮生平故事》(圖8),又稱巴爾托里尼圓形畫(Bartolini Tondo),是文藝復興初期最具創意的聖母像之一,畫面極具縱深感,其前部展現的是坐在聖座上的聖母瑪麗婭與聖子耶穌。聖母膝上的幼童耶穌正用手從聖母手中的石榴裡取出其果實,在傳統基督教繪畫中石榴的紅汁象徵了耶穌未來將要為人類流血受難;而因預知自己孩子將來的命運,我們在聖母的臉上可以看到其略帶悲慼的神情。此畫的革命性主要表現在對聖母背後的畫面縱深處的處理。與傳統聖像畫不同,利皮在聖母背後描繪了聖母的母親聖安妮生平中的兩段重要情節:在畫面右上方的樓梯上描繪了聖安妮與丈夫約阿希姆(Joachim)會面時的情形;而畫面左上方則講述的是聖母誕生時的情形。實際上,利皮在此描繪的是15世紀佛羅倫薩富裕階層的婦女們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而畫中的建築採用了完全的寫實主義手法,不僅展現了畫家對透視技術的把握,而且也有效地將畫面上的三個故事情節有效分割開來,讓觀畫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整幅畫作。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8。 菲利普·利皮,《聖母子與聖安妮生平故事》,木板蛋彩畫,約1465年-1470年繪製,直徑135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披提宮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

簡單的結語

利皮在藝術風格上並不孤獨,與他同時代的人中就有風格相近的畫家,其中最著名的應是佛蘭切斯卡·佩塞裡諾(Francesco Pesellino,約1422年–1457年),後者晚年的畫風與利皮非常接近,目前陳列在美國波士頓的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中的《聖母子與燕子》(圖9),是文藝復興時代早期曾被複制最多的一幅聖母像。圖10所示的《玫瑰園聖母》,其簽名為皮爾·佛蘭切斯卡·菲奧倫提諾(Pier Francesco Fiorentino),現代學者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組畫家,他們是菲利普·利皮與佛蘭切斯卡·佩塞裡諾的追隨者,《玫瑰園聖母》是他們繪製的一幅著名畫作。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9。 佛蘭切斯卡·佩塞裡諾,《聖母子與燕子》,木板蛋彩畫,約1455年繪製,高60釐米,寬40釐米,現陳列於美國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亞特·嘉納藝術博物館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0。 皮爾·佛蘭切斯卡·菲奧倫提諾,《玫瑰園聖母》,木板蛋彩,約1470年繪製,高67。2釐米,寬46釐米,美國華盛頓特區國立藝術廊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利皮最重要也是最有成就的傳人毫無疑問是波提切利與他自己的兒子菲力披諾·利皮(Filippino Lippi,1457年-1504年),他們繼承併發揚了利皮的風格(如圖11);透過兩人的學生,如拉菲艾裡諾·德爾·嘉爾博(Raffaellino del Garbo,1466年–1527年)等人,利皮的畫風傳入了16世紀文藝復興高峰期(如圖12)。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1。 小利皮,《聖·貝爾納德的幻覺》,木板油畫,1486年繪製,高210釐米,寬195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薩巴迪亞教堂(Badia Fiorentina)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圖12。 拉菲艾裡諾·德爾·嘉爾博,《受胎告知》,木板油畫,約1510年-1515年間繪製,高58。4釐米,寬90。9釐米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張羿,藝術史研究者,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

原標題:《“偷師”的境界:從經典中創造自我 | 藝海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