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崇洋媚外什麼意思

筆者按:崇洋媚外現象作為一種社會頑疾、作為歷史的某種歸因,其根源即在於近現代中國所遭受的百年屈辱;七十多年前偉人向全世界的莊嚴宣告聲猶在耳,崇洋媚外現象迄今卻仍未根除,不能不發人深省。本文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崇洋媚外現象做些剖析,囿於學識淺薄,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因篇幅略顯冗長,故將之劃分為四章節,敬請見諒。

1)近現代中國社會崇洋媚外現象滋生的歷史根源

2)崇洋媚外現象是近現代西方崛起後“歐洲中心論”者向全世界著意輸出其價值文明後的產物,是受西方社會精神文化荼毒後病態的必然表現

3)崇洋媚外現象是部分親西方“社會精英”竭力推動全盤西化思潮的結果

4)崇洋媚外現象是利益集團攫取利益需求宣貫鼓動的結果

5)寫在最後

“文化上的崛起是經濟崛起的條件。文化上崛起的核心是民族價值體系的崛起,在價值體系上依附他人,崇拜他人,必然導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的軟弱、民族自尊的喪失。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歷史中為自己尋求價值的座標,來界定今天和未來的現實。”

黃樹東

近現代中國社會崇洋媚外現象滋生的歷史根源

“崇洋媚外”一詞源於1977年夏,茅盾應編輯部約請專為《世界文學》撰寫的《向魯迅學習》一文:“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意思是崇拜西方的一切,諂媚外國人,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基本完成其工業革命,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生產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國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近代中國與海外貿易長期累積的鉅額貿易順差,以及清政府堅持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則成為英國向中國傾銷其工業產品的“絆腳石”。在對中經貿關係中,英國商人發現鴉片走私貿易擁有鉅額利潤,因而竟相賄賂拉攏各級政府官吏參與或為鴉片走私提供庇護和便利。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吸食鴉片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鑑於英國殖民者勾結政府官吏,鴉片走私活動日益猖獗,鴉片對清王朝官兵及民眾荼毒日深,並導致鉅額白銀外流,嚴重擾亂清王朝國庫和貨幣流通,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緣。道光帝終於下定決心任命堅決主張禁菸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鴉片走私主要集散地的廣東全力實施禁菸稽查,隨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虎門硝煙事件, 此舉極大打擊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鴉片走私活動的囂張氣焰。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虎門硝煙

1840年6月英帝國以此為藉口, 派遣軍艦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出海口,對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持續兩年,清政府最終戰敗。

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以割地賠款、開放部分通商口岸、喪失關稅自主權等告終。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鴉片戰爭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大沽口淪陷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這些強加在近現代中國的諸多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通商、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租地造屋、五口通商地傳教 ;二次鴉片戰爭後又新增了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權、內河航運權、鴉片貿易權、苦力貿易權、內地傳教等特權。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嚴重破壞,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開始喪失。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由清朝末期伊始,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相互勾結沆匪一氣,對內使用軍事武力手段殘酷鎮壓盤剝民眾繼續鞏固和維持其統治;對外消極避戰,先後與多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

據《中國對外條約辭典(1689——1949) 》統計,近現代中國對外共簽訂了總數1356件各類條約、契約、協約和合約。有學者認為:歷屆政府與22個國家共簽定了745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清政府從1841年5月——1912年2月共簽定411個;北洋政府1912年3月——1927年5月,簽定243個;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9月——1949年6月簽定91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新中國建立的一百多年間, 西方列強使用武力脅迫強加在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條約所規定並賦予外國各機構、人員在華活動所享有的凌駕於所在國國民之上的治外法權等特權;歷屆政府各級官僚、貴族、買辦、資產階級、地主等為維護其統治和利益,主動迎合並勾結各外國殖民勢力極力壓制、奴役和迫害本國民眾;各地方軍閥割據,紛爭戰亂不斷、匪盜四起、災禍綿年。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喪失關稅自主和關稅保護等主權,使中國淪為西方國家原材料輸出供給地和國外大量先進、廉價工業產成品的市場傾銷地, 嚴重打壓侵害民族產業資本生存發展空間。 凡此種種,在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加劇加重了民眾疾苦,以至於中國社會愈發百業凋敝、赤貧千里、民不聊生。

“崇洋媚外”現象根植的現實土壤與世俗環境(一)

遭八國聯軍劫掠火燒後的圓明園遺址

近現代中國經濟、國力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 當權者賣國求榮、諂媚勾結洋人壓榨民眾、舊中國部分知識分子及“社會精英”不加甑別盲目鼓吹推崇全盤西化的思潮湧動,崇洋媚外現象肆意滋生的歷史根源, 概肇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