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48: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材料

(可略過,直接看白話):

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

白話:

有關官員奏請太后禁止南越國的關市中的鐵器輸出。

南越王趙佗說:“高帝立我為王,使節往來,貿易不斷。現在高後聽信讒言,視我南越為蠻夷之國,禁絕物品貿易交流;這一定是長沙王的計謀,他想倚仗朝廷的勢力擊滅我南越國,統治長沙和南越兩國之地,自己立功。”

上篇說到,呂太后為握緊權力,幽死少帝,另立新君。這說明她的權勢已經滔天,隨意廢殺皇帝,沒人敢說話。

隨後,有關官員請呂太后禁止和南越國做生意,尤其禁止鐵器,還有馬牛羊之類的牲畜,賣到南越國。

這個“有司請”背後應該有玄機,估計不是有司主動請求,而是經過了呂太后的授意,“請禁南越關市鐵器”背後是呂太后的意志。

這其實很奇怪,南越國一直很乖,呂太后為什麼莫名其妙地突然找南越國的茬?

這得從南越國和大漢的淵源講起。

南越國是當時嶺南地區的政權,首任國主叫趙佗,曾是秦朝官吏,駐守南海郡(現廣東境內大部分地區)。

後來,天下大亂,機智的趙佗把進入嶺南的關道給封鎖了,然後兼併了桂林郡、象郡,建立了南越國。地圖大致如下:

《資治通鑑》48: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這趙佗是個明白人,對天下局勢看得很準,知道秦朝不行了,立馬放手單幹,沒一點心理壓力。而且他野心也不大,沒想過逐鹿天下,只想管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從秦朝滅亡到漢朝建立,中間的群雄並起、楚漢相爭,他都沒有參與,一直在嶺南地區苟著,不湊熱鬧不惹事,猥瑣發育。(不像搖,平秦佐漢有功,混了個侯爵)

高祖三年,劉邦還在跟項羽幹架的時候,趙佗已經正式建國稱王了。但他稱王之後,並沒有向外擴張,而是加強邊防力量,防止外敵入侵。妥妥的老實人啊。

高祖十一年,劉邦派陸賈透過威逼利誘收了南越國,封趙佗為南越王,自此南越國成為大漢附庸。

劉邦為什麼要封趙佗為大漢的南越王?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第一從權謀的角度看,劉邦當時把主要精力放在處理異姓諸侯王上,先把這個立場不明,武力值不明的物件爭取過來,妥善安置,可以減少隱患,免得南方起火,分散精力;

第二,劉邦還是有一定的政治理想的,就是實現統一。

當時,南越國蠻夷之氣尚存,連生於中原長於中原的趙佗也穿上了蠻夷的冠服(趙佗是真定人,現河北正定),陸賈第一次拜見他的時候,他正盤著蠻夷的頭髻(jì),陸賈都看不下去了。

而且,這趙佗也是夜郎自大,自比蕭曹韓,比完還敢與高祖比較,足見他對於漢朝的一切人事物都不瞭解。這也證明南越國當時資訊之閉塞。

這說明什麼?

說明南越國雖然併入了大漢,但它與大漢王朝之間的認同其實很弱,尤其是文化認同。

這真的是兩個國家,兩種文化,雙方之間有短期難以逾越的巨大鴻溝。而南越國之所以願意歸附大漢,一是因為大漢的軍事震懾,二是給了趙佗名喚“南越王”的政治勳章,三是商業往來,主要是大漢賣東西給南越國。(這是眼前的利益)

這就是一次關乎政治和南越國民生的交易。

用大白話來說:南越國願意併入大漢,一是怕被打,二是互相需要(這更重要)。

這是利益交換:我給你,你想要的,來換你聽我安排,不搞事。這種脆弱平衡的基礎是利益,絕非認同。

南越國和大漢雙方勾兌完畢後,趙佗確實很乖,俯首稱臣,從不整么蛾子。大漢的目的達到了。

這種用利益交換來維持脆弱平衡的方法,算是當時大漢對南越國的基本國策。(成本低)

但是,這種不是基於認同的統一,是虛假的,脆弱的。

利益交換在,南越國確實會乖乖的。但,一旦利益交換沒有了,平衡就被打破。

所以,漢廷為了邊境安定,政權穩定,怎麼地也得像奶孩子一樣,繼續奶南越國。(花小錢,辦大事)

可問題是好端端地,有司為什麼要請禁南越關市鐵器呢?這不是存心打臉南越國找茬麼,是不是腦子抽風,存心給朝廷找麻煩?呂太后又怎麼就答應呢?是不是傻?

事實上,只有精明的有司,沒有傻傻的呂太后,他們就是故意的。故意逼反南越國,原因是呂太后還想攬更多的權。

《資治通鑑》48: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之前講過,呂太后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可以分封呂氏諸王,可以安插親信在重要崗位,但這些都是行政權。

呂太后如果想要呂氏權勢穩固,甚至能取代劉氏,她還需要軍權和財權。

軍權財權怎麼要最名正言順?打仗嘛,打仗需要的就是兵馬錢糧。

呂太后“同意”與南越國禁市,就是要刻意挑起戰爭,再派自己的親信征討,趁機向朝廷要人要錢,慢慢吃下軍權和財權。

這仗一旦開打,要多少人多少錢,朝廷能不給嗎?有誰敢反對?都在呂太后手下混成老油子了,都看得出玄機,要反對就是立場不穩,支援蠻夷。

而且呂太后雞賊得很,揀個軟柿子捏。

趙佗是前朝臣子,又“退變”成了蠻夷,既沒有宗室背景,也沒有勳貴背景,就是一個孤王,所以打他沒政治上的壓力。

其次南越國,屬於邊境,遠離大漢的經濟文化圈,這種地理兼文化上的距離,就體現出了打他的好處: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壓力,打他叫排除異己。

最後,南越國相對於來說好打,至少比匈奴好打,人老實,從不在大漢邊境鬧事兒,就想著從大漢買點鐵器牲畜過日子(人匈奴都搶)。

這麼好的靶子,不用白不用。所以呂太后就選擇從禁市開始,逼反趙佗。講白了就是欺負老實人。

安安穩穩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趙佗,真是萬萬沒想到,躺著也中槍。(所以不能躺平呀)

得知呂太后禁市,趙佗其實是一臉懵逼的,他還以為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先後三次派人給呂太后賠不是,請求重開關市。

呂太后都沒理他,這下趙佗才怒了,索性自己稱帝,不再稱臣。

但是這樣也不能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眼瞅著沒辦法了,趙佗為了轉移國內注意力,順便找法子弄點剛需品,就找了個藉口,瞄準了更軟的柿子—長沙王吳芮

如果說趙佗是躺槍,那吳芮就是躺在床底下也中槍。

《資治通鑑》48: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吳芮真的是又老實又弱小,他是吳王后裔,原本追隨項羽,後來改投劉邦。劉邦稱帝之後,封他為長沙王。

當時劉邦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另外七個都被殺或被廢,唯獨長沙王吳芮善終。為什麼?就是因為吳芮他實力弱啊。(土地和兵力)

而且在大漢政壇上吳芮也沒啥存在感,基本屬於放養。但是吳芮理政很好,他的轄區經濟條件不錯,還算有錢。

因此他成了趙佗的靶子。

趙佗也是老江湖,知道不能真的跟大漢朝廷或者宗室打,既有打不過的顧慮,又有不能把關係完全搞僵的意思,所以就挑個容易對付的,意思意思得了。

只是苦了吳芮。

遠在長安的呂太后,看到趙佗上鉤了,應該是高興地不得了,派人進攻南越國去了。

我們看,因為呂太后一個人的起心動念(想篡權),影響到了兩個國家和諸侯王。這兩位諸侯王都是在王位上安分守己的人,也都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但沒辦法的是,形勢比人強。

這種形勢,不是他們能控制的。這兩個人不管是順從,還是反抗,結果都大差不差。

比如說趙佗,呂太后禁市,他要是啥反應沒有,逆來順受,呂太后還是會找其他辦法,逼他反。可他要是第一時間反抗,那就是著了呂太后的道了。

吳芮也一樣,趙佗要對付他,他不反抗,肯定會被搶,反抗了被搶也是大機率事件,因為實力就擺在那裡。

所以,當我又在《通鑑》上看到這段故事的時候,我對“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說法,產生了一點思考。

“我命由我不由天”有比較強烈的反抗意味,但有時候,一味地反抗,或許只會更顯無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絕不應該是盲目地抗爭,更不是縮頭認慫,而是在下決心做出行動之前,開眼看清楚形勢。撇開形勢,盲目地奉行“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可能也行不通。

任何人教唆你用某種單一方法,或是順從,或是反抗,來應對無常的命運,都是無意義的。必須實事求是,根據形勢,結合自己的根本利益,適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行為。

就像趙佗的一系列做法,他沒有簡單的認慫或是反抗,而是選擇了一條折中又留有餘地的路。最終等到了漢文帝,南越國重新迴歸大漢。

以上就是我讀《資治通鑑》時的感悟,

有很多朋友和網友問我,是怎麼從《資治通鑑》中讀出這麼多內容來的。

我的回答從來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多讀幾遍。一部質量上乘的《資治通鑑》,絕對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下面給大家推薦的這套《資治通鑑》,不管是包裝還是印刷,都很不錯。放在書房或者臥室,每天拿出來讀上幾頁,慢慢地自然會領略到《資治通鑑》的魅力,能從裡面學到很多東西,比如為人處世,職場權謀,人性管理等等。

《資治通鑑》48: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

這部《資治通鑑》,全套共4本,彩圖白話文對照版,精包裝。原價298元,現在優惠僅需69元,一兩包煙幾杯奶茶的價格,就能買到古人上千年的智慧,非常划算。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連結購買:

關注我@文森特看世界瞭解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