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可能是最快的修行方法,但要真正領悟!

作者:楊定一

“參”可能是最快的修行方法,但要真正領悟!

這樣子來解釋「參」,自然會發現它和任何靜坐方法都不一樣。它不追求姿勢、方法、甚至不講究練習的形式。假如還可以把它當練習來談,也就是從早到晚都可以練習。

「參」只是讓我們肯定自己從來沒有跟一體、整體分開過,也只是讓我們隨時提醒自己,而同時回到一體。透過「參」,也是在承認從身體或腦是不可能醒覺的。從相對,不可能跳到絕對。

任何靜坐的方法,無論是專注或觀照,用意最多是把頭腦的運作集中,集中或停留在同一個物件;或停留在同一個過程,保持專注或觀照,而讓念頭消失,讓我們的本性自然浮出來。本身還是站在「我」面對這個世界,培養種種「我」的功夫。衍生出來的種種身心變化,難免還是從「我」的角度在看。例如覺得「我」的雜念減少,或「我」與宇宙合一,「我」的定力更深更強了,「我」有種種超脫的體驗。

「參」的不同之處在於,還沒開始「參」,修行者就已經站在真實來看這世界。最多是透過「參」,把這個真實找回來。所以,「參」其實帶著一個動力,而靜坐是在同一個物件或過程上重複。

用一個比喻來描述兩者的差別:靜坐就像一尾魚專注於眼前的東西,也許是其他的魚、石頭、泡泡、水草……透過專注或觀照,念頭可以停下來,甚至消逝。透過這樣的空檔,一個人原本看著外在的事物,突然轉回內心,看到自己。

或者換個說法,靜坐是讓主體(「我」)與客體(靜坐的物件)合一。在合一的狀態,我們自然進入當下,把當下這個瞬間拉長。當下一拉長,我們的本性或生命的本質(也可以稱為「真實」)自然浮出來。

然而,「參」站的角度不同。它已經肯定生命的全部,是站在無色無形、空、內心去觀察一切,去看著眼前的注意力落入一個角落。意識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參」什麼都不理會,不去在意任何由「我」衍生的產物。它繞過一切現象和狀態,只是一心專注於「我」的根源。

「參」採用不同的優先順序──完全集中在「我」的上游。把「我」的根源找到,一切現象自然消失。一個人自然達到「止」,也就自然解脫。不需要再花時間練習或是分析各種體驗。甚至,一個人站在一體,就連「參」都變成多餘。最多隻是透過「參」記得一體,記得自己的本家。

我才敢說,對已經準備好的人來說,「參」是最好的心理療愈。它跟任何療愈的方法不同,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在創傷或失落的層面去不斷分析,不刻意去重現痛苦,而是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根源,也就是痛苦的根源。透過「參」,參到底,「我」消失了,一切的障礙和問題也就解開了。

回到魚的比喻,靜坐是從意識的一個角落進入一體,就像前面說的,是站在魚或「我」的角度,念頭安靜下來,注意力突然從外轉向內,而看到真正的自己。相對地,「參」不是站在魚的位置,反而是從本性的角度在釣魚(「我」、「我」的念頭)。本來就站在一體或整體,一切已經是完美,一切都已經完成。假如用狀態來表達,它本身是最輕鬆、最根本、最不費力的狀態。

「參」,最多是站在一體,就像順著線鉤住魚,把它往主體拉,拉回存在的家。最後,沒有釣魚的人(「參」的人),也沒有被釣的魚(念頭或「我」),連釣魚在拉的線都沒有,只剩下一個拉的動作──「參」。

假如說把「我」畫成一個人,而「我念」(I-thought)畫成一根繩子,這根繩子最多就像落在一個看不到底的深淵。我們非要去拉一拉繩子,看看裡頭有什麼東西。但是,永遠拉不到的。眼前的,是一個無底洞。

我們不知道其實是反過來的,是一體在拉我們,早晚把我們吞掉。站在「我」或「我念」,我們會認為是自己在主動追求。這是「參」最有意思的層面。

在這過程中,我們有一天會突然體會,就連這個「我念」的繩子,其實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一體,甚至連「我」也沒有離開過一體。就連「我念」的繩子也和一體一樣在放光。

「我念」、「我」、「一體」其實從來沒有分手過,一而三,三而一。接下來,沒有一個人在釣魚,也沒有人在拉繩子,更沒有繩子(我念)好談。存在的,最多是一體。

所以,「參」不講究方法,不在形式上著墨,沒有什麼遊戲規則好談。它本身就是最簡約、最有效率的方式,讓我們記起自己就是一體,一體就是自己,從來沒有分手過。我才會在〈引言〉稱它是最高的法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