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人們在衡量一個人書法水平的時候,總是認為古人都是很厲害的。對於古人的古人來說,他們也是這樣衡量的。明清時期的書法家傅山當時在學習書法時,不僅學習魏晉書法,也學習元明時代的書法名家的作品,例如他學習元代趙子昂、明代的董其昌書法以後,去認為,上述二人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去學。他是這樣說的: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愛其圓轉流麗,臨之,不數過,而欲亂真。

這個意思很好理解,他說自己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按照先世所傳的方法學習東晉和唐人楷書,只要是有的範本都去臨摹,但再怎麼寫就是寫得不像。偶爾得到了趙子昂和董其昌的墨寶,喜歡他們的圓轉流麗,臨寫了幾遍以後就幾乎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傅山的這幾句話中,說到了幾層意思:一是他們學習書法都是以前人的法帖為師法物件,而且他的起點就在於晉人和唐人的楷書。二是學習書法所要取法的時代問題。他認為,人們學習書法越是時代久遠的,就越很難學到手,反而,時代越近的則是很容易學習。這兩層意思只是從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的。但這並非傅山的本意,他其實是想說,學習書法,就要去學人的品質,如果品質端正了,書法就更難去學,相反,沒有氣節的人的書法是很容易學得的。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難近,降而與人遊神情不覺其日親目密,而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王之無骨。始覆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鼓魯公,而苦為之,然腕雜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不知量大史何所見稱孟為五百年中所無。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傅山認為,學習正人君子的書法是很難接近真相的,如顏真卿就是一位正人君子,他的書法學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是他的氣概是很難模仿到位的。反而,趙子昂丟失了氣節,由南宋入元,身仕二朝,就沒有像顏真卿那樣的英雄氣概和剛正不阿的精神氣骨了。由此可以說,趙子昂的書法學起來也是很容易的。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其實,傅山用這個例子說明了一點,也就是他後來提出的“四寧四毋”的著名書法理論。這“四寧四毋”的總體意思是: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當然,我們不能不否認傅山在書法理論上的建樹和他對時人書法現象的直接抨擊、針砭時弊。因為在當時,人們學習書法都過於正統保守,一味地模仿趙子昂和董其昌書法,並沒有新的突破,這時傅山就站出來告誡他的學生們不要像他人那樣去做。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傅山的“四寧四毋”在書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成為後世學習書法所要遵循的主要思想。但傅山的這個理論,並不是他直接提出的新思想,而是承接著前人對書法的看法以後,由他再針對時代特徵所總結出來的。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就曾提出了“拙多於巧”,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故不得中行,與其工也寧拙,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陶洗俗姿,則妙處自見也。”等等,這些說法,其實正是打破人們學習書法時的一結慣性做法,只有這樣恰恰才能“自得妙處”。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關於傅山的“四寧四毋”,並不是它本身意義上的那個意思,如:拙、醜、支離好像是以為傅山在追求這種書風,這個理解自然是不恰當的。真正的意思是,傅山也是一位道學家,他追隨老子的道家思想,“大巧若拙”,就是拙到了極致以後,就是最為巧妙的。這裡傅山正是追求“大造化、大境界”的率真思想,如,不是外表上的好看,而是真實、真率的內在之美,是符合道家思想的。

傅山認為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書法太過淺薄,一學就會,不值得

要了解傅山的書法思想,就要真正瞭解他的人生境遇。他所處的時代,也同趙子昂一樣,是朝代更替的年代,但傅山則不像趙子昂一樣,選擇了投降與背叛,而是像顏真卿一樣有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和英雄氣概,從這一點上來說,傅山是看不起趙子昂和他的書法的。他的總體意思是,學習書法要先去做人,爾後才是書法,也即:人奇字自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推薦閱讀:

張旭光:書法作品是給少數人看的,它必將走向藝術性的道路

這麼精闢的筆法教程,學會後讓書法水平直接提升起來

學習草書前,執筆、筆法是關鍵,但還要把這個書體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