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造型為橫剖面橢圓的筒形,上端較粗,呈外敞的斜口,邊緣磨薄如鈍刃,下端略細,呈平口。高度在10-20釐米之間,上端長徑約在8-10釐米上下,下端長徑約在6-8釐米上下,壁厚在0。2-0。7釐米之間。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牛河梁遺址第2地點1號冢4號墓出土。高18。6、斜口長徑10。7、平口長徑7。4、壁厚0。3-0。7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牛河梁遺址第3地點7號墓出土。高13。1、斜口長徑9、平口長徑6。8、壁厚0。3-0。5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牛河梁遺址第2地點1號冢21號墓出土。高10。5、斜口長徑8。5、平口長徑6。9、壁厚0。5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內蒙巴林右旗查干沐淪蘇木出土。高12。5、最大腹徑7。63、壁厚0。62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內蒙敖漢敖音勿蘇鄉燒鍋地遺址出土。高15。2、最大腹徑9。4、壁厚0。2-0。3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內蒙巴林右旗巴彥查干蘇木出土。高19、最大腹徑8。67、壁厚0。6-0。75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內蒙克什克騰旗天寶同墓葬出土。高9。3、最大腹徑9。3、壁厚0。3-0。4釐米。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斜口筒形玉器在考古界最初被稱作馬蹄形器或箍形器,目前基本上統稱為筒形玉器或斜口筒形玉器。屬於紅山文化晚期玉器中的一種重器,對其用途和功能,存在較多不同看法。

較早時間出土的斜口筒形玉器,大部分位於墓主人頭部或胸部,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戴在頭上的束髮器,因此也被很多人稱為“玉冕”。但也有學者認為,即使戴在頭上,功能也不是束髮,而是供靈魂進出的通天器,或者說是薩滿與神靈溝通的法器。

牛河梁遺址大型積石冢高等級石棺墓,斜口筒形玉器置放在墓主頭部。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牛河梁遺址大型積石冢高等級石棺墓,斜口筒形玉器置放在墓主胸部。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由於原始薩滿教已被確認是紅山文化時期的宗教型別,紅山玉器主要是薩滿法器也已成為共識,紅山晚期玉器中斜口筒形玉器的用途功能,也應仍從薩滿的法器角度來探索。

薩滿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具有溝通神靈的能力是薩滿的特點。神靈是多種多樣的,通神需要藉助不同的法器,並且在不同的法事活動中分別使用。

紅山文化晚期,高層級的薩滿應該已有主持不同法事活動的分工,因此高等級大墓中,放置在墓主頭部或上身顯著位置的玉器,不僅限於斜口筒形玉器,而且還有玉鷹、玉勾雲形器、玉豬龍等。

放置在墓主頭下的玉鷹。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放置在墓主上身的勾雲形器。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放置在墓主上身的玉豬龍。

紅山玉器中的法器「連載三」

在這些法器中,上下貫通的斜口筒形玉器,無疑是紅山玉器所有法器中最能代表薩滿通神特點的器物。因此,斜口筒形玉器不僅是重要的法器,而且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徵。

紅山遺址積石冢石棺大墓中隨葬有斜口筒形玉器的墓主,應該是當時層級最高的大薩滿。而斜口筒形玉器,可能是大薩滿在最隆重的祭祖儀典中使用的法器。

斜口筒形玉器上端較大,埠呈斜口形態,使上端的口比下端的口顯得更大和開闊,目的是增強與先祖神靈溝通的能力和效果。

底端兩側有孔的,平時可系掛在腰間顯示高層級身份,舉行祭祀活動時,無論有孔還是無孔的斜口筒形玉器,都可能是斜口向上,握持在手中使用。

斜口筒形玉器能否象現代薩滿的腰鈴一樣,在作法舞蹈時成為掛在腰間發出響聲的器具?

作為薄壁筒形、有較高硬度的玉質器物,適當的碰擊特別是敲擊,能發出較清脆的聲音,但以其器型大小,這種響聲畢竟過於弱小,應該不具備作為響器或樂器類法器的功能作用。

不僅斜口筒形玉器不具備響器功能,所有的紅山玉器中也都沒有響器,這是不是意味著紅山文化時期的薩滿教儀式中不用響器或樂器,或者說不用鼓、鈴一類的器物呢?

請看下一篇“彩陶筒形器與陶鼓”。

參考資料:

《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北方卷》,陸建芳主編,方向明、周曉晶著,海天出版社,2014年

《赫哲族薩滿文化遺存調查》,黃任遠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

曹楠“神秘的紅山文化玉人”,《收藏》2005第5期

圖源: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古方主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