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宣化上人)

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宣化上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8

伍.能詮教體

什麼叫“教體”?為什麼又要有教體呢?所有佛所說的法,都有它的教體。這一部經的教體是什麼呢?是“聲、名、句、文”。聲,就是“聲音”;名,就是“名字”;句,就是“一句話、一句話”;文,是“文章”。

在文殊菩薩答覆釋迦牟尼佛所問時,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如來出現於世,所說的教體是什麼呢?又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此方,就是娑婆世界;真教體,真正的教體是什麼呢?清淨在音聞;這個“音聞”就是教的體。音聞就是聲音,可是單有聲音,不能謂之教體,好像風也有聲、水也有聲,可是那不能成為教體。

什麼是教體呢?“聲、名、句、文”。聲,就是佛說法時的聲音,佛所說法,有一種聲音;有聲音,然後就有了名目;有名目,就有了句讀,一句一句的;因為有一句一句的,然後就變成了文章,就有文采可觀了!所以這一經的教體,就是以“聲、名、句、文”,做為本經的教體。

這聲、名、句、文叫“隨相門”。又有“唯識門”,這部經又以唯識為它的教體。又有“歸性門”,歸性門不講相,而歸這個性,以歸性為它的教體;歸,是歸回來;性就是自性。又有“無礙門”,以無礙為它的教體。

“唯識門”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釋迦牟尼佛觀察機緣,應以何法得度的,他就於“淨識”裡邊,生出這一種的說法,而教化這個眾生;這個眾生在這個“識”裡邊,也就得到這種法的利益。所以這叫唯識門,以唯識為它的教體。

“歸性門”,這是圓融無礙,就把識也沒有了,返識歸性,歸到性上,以歸性為它的教體。

怎麼叫“無礙門”呢?前邊那個有事、有理,歸性門就是一種理。那麼這四種(隨相門、唯識門、歸性門、無礙門)合起來,有“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理事俱無礙”,這叫無礙;以無礙為這一部經的教體,沒有障礙,一切事都圓融無礙了。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主觀智慧推動力”講座

所有的大乘經典你都可判它為實相,以實相為體;實相是無相,可是無所不相。這個實相,就是天地間那個“能”,“能”是視之不見。那麼《楞嚴經》的體,說是有四門,而歸納起來是圓融無礙的,就是以實相為體。

所以這個經典講來講去,還是以實相為體。你們若明白它以實相為體,那就知道經典裡邊的意思都與實相有關,都由實相所生出來的。所以無論你是隨相門也好,唯識門也好,或是歸性門、無礙門,都沒有出這個實相。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這部經以這四門來解釋實相,詮顯實相。

根本說起來,連實相也無相。實相無相的,圓融無礙,就是教你不執著這個有相的。用四門來解釋這部經的體,那就是詮顯實相的道理,也是這樣子。而經上每一卷所說的道理,都是歸納到實相上,講來講去,無非顯實相。詮是詮顯,顯出這部經實相的道理,令人們明白實相的道理:“喔,這個原來是這樣!”就好像認識人似的,白人、黑人、黃人、紅人,究竟是哪一種人。

這部經的體是實相,《楞嚴經》屬於大乘經典,你用實相為體就可以了,它那一種分別出四門,無非教你顯明瞭實相的道理。

──“主觀智慧推動力”講座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