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李白曾為王昭君寫道:“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古之各國,為避戰爭,主張和親,犧牲一人,永保和平,為人稱讚。漢之明君,遠嫁匈奴,為世人記。

每當提及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相信大家都可以準確說出她們的名字。不過,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她們幾人最後的結局都不怎樣。其中楊玉環因為安史之亂跟隨唐玄宗出逃,最終在馬嵬坡被殺害;而有著“落雁”之容的王昭君作為和親公主遠嫁大漠,生活同樣不如意。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和親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因為在古代女性大多情況下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另一半,尤其是像皇室中的女子,其命運更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透過和親,至少可以嫁與一國之主或是部落首領,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何樂而不為呢?

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但是,和親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美好。在漢朝,因為漢武帝多次主動出擊,大敗匈奴,致使對方遠逃漠北。匈奴部落也因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其中南匈奴則願意向漢朝臣服,結為盟友。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南匈奴多次請求漢朝皇帝賜婚,就這樣王昭君被漢元帝作為和親人選,賜予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漢武帝多次主動攻擊匈奴,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不忍看到漢朝公主繼續被迫和親。但是在打敗匈奴之後,卻依舊需要透過和親方式保全兩國和平。因此可以看出,在當時女性更多被作為政治“犧牲品”,並沒有基本人權。

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得到王昭君這樣的美女,呼韓邪單于自然高興不已,但對於王昭君來說,她的內心是不願意的。在後世,不論詩詞還是畫作中,都有提及昭君出塞時的落寞與無奈。身處異國他鄉,不僅有語言溝通障礙,生活習俗也多有不同,王昭君在匈奴部落的生活並不如意。

呼韓邪單于去世後,按照匈奴人的習俗,她必須復嫁與下一任單于,也就是呼韓邪的孩子。

對於這件事,王昭君自然不能接受,主動寫信請求回國。但是漢成帝考慮到兩國之間的和平關係,並沒有答應,反而令其聽從對方的習俗。就這樣,

王昭君又先後嫁與呼韓邪的兩個兒子,最終因鬱鬱寡歡而亡。

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在她去世後,古籍中記載匈奴人為其舉辦了最高規格的葬禮。在送葬時,有的人用刀子劃開自己臉部;有的人則選擇割下耳朵。

這樣的場面在今天來看是無法想象的,甚至有些殘忍、恐怖。雖然說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漢人不同,可這種送葬方式還是令人難以理解。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都認為這種說法為古人杜撰,或是有些誇張,並不相信匈奴人送葬文化中真的有一項。不過,直到專家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一張與眾不同的壁畫,這才得以驗證古書中所記載情況是否屬實。

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眾所周知,莫高窟中壁畫的內容多以少數民族為主。

其中一副壁畫中恰好畫有類似的場景,畫中的人物手持尖刀,有的人將自己的耳朵割下;有的人則將其刺向自己的胸口,

畫面極其震撼,當時眾多考古專家都不忍直視。隨著進一步調查,專家們發現,壁畫中的人物正是匈奴人。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正是想透過自殘的方式表示對逝者的紀念之情,也是匈奴部落的一種傳統墓葬文化。不過,在今天這種現象已經徹底消失。總得來說,這樣的行為也是封建社會時期一種糟粕文化的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匈奴人到底對王昭君做了什麼?莫高窟一幅壁畫,讓人難以直視

另一方面,王昭君透過犧牲自己,確實為漢朝和匈奴爭取了近百年和平,她的貢獻自然不用多說。雖然在很多文獻中會誇讚她的這種做法,具有大局觀,舍小家保大家。但是,在背後是王昭君對命運的無奈,也是封建時代女性對命運的無奈,她們無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今天,隨著封建王朝被徹底推翻,女性的社會地位已經逐漸提高,她們可以選擇自己人生的走向,透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才是我們所倡導的人人生而平等,不分性別、不分種族,每個人都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不再受他人所左右,不再被“道德綁架”,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平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