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焦慮:為什麼中國人總喜歡“做過頭”?

中國式焦慮

老子的“火力不足恐懼症”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什麼叫中國式焦慮。說到中國式焦慮的起源,不得談到最近熱議的話題“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讚頌的正是朝鮮戰爭中的志願軍戰士們。在70年前那場立國之戰的殊死交鋒過中,志願軍先輩用血肉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在心裡留下了一顆永遠焦慮不安的種子:火力不足恐懼症。每次軍演或者閱兵,就能看到排山倒海的病症,病入膏肓,還諱疾忌醫。

中國式焦慮:為什麼中國人總喜歡“做過頭”?

除了軍事領域,中國式焦慮在其他方面也多有體現,像近幾年比較突出的教育,健康,房產等方面的焦慮,各行各業的花式內卷等等。

難道所謂的中國式焦慮,就是窮慣了的中國人面對壓力錶現出來的過激反應?

但很多中國式焦慮不是外來壓力又好像是中國人自找的。

中國式焦慮:為什麼中國人總喜歡“做過頭”?

質量安全控制領域也是中國式焦慮的重災區,比如橋樑領域,大家知道橋樑都是有通行限重要求的。而在中國有這麼個“毛病”,當一座橋因車輛不遵守限重要求而損毀。被口誅筆伐最多的,絕對不是無視限重警告的貨車司機,一定是橋樑的設計單位。就算在瞭解內情的橋樑工程業內,該單位的名聲也會一落千丈。別人承重的安全餘量留了3倍而你只留了2倍那肯定是你的問題。甚至橋樑的設計方哪怕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也會出來道歉表示自己做的設計:不夠保守,考慮不夠完善,對不起大家。這個結果看起來對橋樑設計方很不公平,但這就是中國現實。現在中國橋樑技術公認的世界第一,不得不說也是被憋出來的。

中國式焦慮:為什麼中國人總喜歡“做過頭”?

再說一個身邊的例子,像我工作的這家公司,是做汽車啟停電池安全閥的,也能體會到這種中國式焦慮。一般情況下汽車啟動電池的使用壽命根據不同品牌來說也就6-10年左右是吧。但是,安全閥作為保障電池使用安全的功能配件,它的質量標準你敢按這個標準來嗎?起碼得20年起步吧。像設計高溫老化質量實驗的時候,實際需求可能60攝氏度烤2星期就夠了,客戶一般要求70度做個一個月,但你不按80度三個月的標準走,怎麼對得起工業狂魔的人設。還有對電池來說一個安全閥開閉閥總次數也就不到5000次,但我們在做產品質量設計的時候,那必須要3W次開閉閥以上,而且不是3W次開閉閥後報廢了,是要3W次開閉閥之後材料效能無明顯變化,不做到這種程度就

很難放不下心。尤其是過去國際社會對我國產品的刻板印象,總覺得國貨質量不行,產品老賣不上價。現在中國製造已經供應全球了,留有足夠的質量餘量,安全餘量已經算是中國工業狂魔的基操了。

中國式焦慮:為什麼中國人總喜歡“做過頭”?

為什麼中國人特別喜歡“努力過頭”?

我覺得既然被稱為中國式焦慮那麼它的成因必然包含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段出自《老子》

其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句話就是對中國式焦慮很好的詮釋,可以理解為做事要留有餘力,才能信手拈來,舉重若輕,而要做到這點的前提就是:讓自身的能力超出所要做的事情。所以說中國式焦慮也算是中國人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表現。

湖北聯鴻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