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在舊版《水滸傳》裡,李雪健演的那個宋江頭上插著兩根鳥毛,樣子看上去有點荒唐搞笑。有學問的朋友聽了這話會嘲笑太史叨叨令,什麼鳥毛?人家那叫雉雞翎!還有些更博學的人會說,那是鶡冠好不好?言外之意是沒文化真可怕。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但我還是要說,雉雞翎就是鳥毛,但鶡冠卻不是雉雞翎,這裡有個以訛傳訛的錯誤。正是這個錯誤才使《水滸傳》裡出現那麼尷尬的裝束。

我的推測是,當初電視劇的服裝師也是動了一番心思的,參照的是流傳下來的一些有關宋江的畫作,有的作品畫的就是戴著長長的雉雞翎的他,但是真按畫作裡那樣讓李雪健戴一個一米多長的雉雞翎,又感覺是上了戲臺,飄來蕩去的似乎跟整體氛圍很不搭,所以沒辦法,只好折中了一下,把翎子給剪短了一些,但總體來說,鶡冠不是鶡冠,雉雞翎也算不上了,呈現出來的只能是不倫不類的鳥毛,加上李雪健演的那版宋江也確實招人恨,說是個鳥人也不為過。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為什麼敢這麼說,因為太史叨叨令近來還真把鶡冠好好琢磨了一下,發現從鶡冠到雉雞翎,這個有關鳥毛的事很有些意思,這些意思還有關山西人的驕傲和榮光。

好的,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鶡冠。

《禽經》引《左傳》:“鶡冠,武土戴之,像其勇也。”《後漢書輿服志下》說得較具體:“武冠,俗謂之大冠,……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就是在冠的兩邊各豎一根鶡雞的尾羽,大家從照片可以看出來,鶡雞的尾羽非常美,而這個很堂皇霸氣的帽子一般的武將都沒資格戴,至少在漢代,“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才有幸“冠鶡冠”。

那是誰先發明瞭這種非常炫酷的武冠呢?據《秦集史》雲,趙武靈王時推行胡服騎射,以金鐺首飾,前插貂尾。武冠加雙鶡尾,豎於兩邊。史載,是上黨黎人來貢獻鶡雞之長羽,趙武靈王靈機一動,覺得用“鶡冠”來激勵沙場將士,豈不是很妙?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鶡冠之用,不僅僅是因為鶡雞的長羽太漂亮了,而是鶡雞“性好鬥,至死不卻”。《藝文類聚鳥部上》引《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鶡為旗幟。”《禽經》中也記述:“鶡,毅鳥也。毅不知死。”所以趙武靈王的本意是要激發武士的鬥志和血性。

可以想像鶡冠最初高調出現在戰場上會吸引多少豔羨的目光,所以在戰國秦漢時期廣為流行。在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就插著雙鶡尾。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為此,才高八斗的曹植專門寫了一篇《鶡賦》,其中有句:“鶡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遂賦之焉。”這是一種打起架來死拼不退的硬鳥,當然,曹植的賦寫得最美,叫“美遐圻之偉鳥”,“生太行之巖阻”,只有在遙遠的太行山高巖上才能見到。這種說法與上黨黎人搞到鶡羽獻給趙武靈王是相合的。接下來寫的都是鶡雞的精神,最後總結為“成武官之首飾,增庭燎之(高)輝”。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曹操在《鶡賦序》裡也寫道:“鶡雞猛氣,其鬥終無負,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為冠,像此也。”這說明,在三國時期,高階將領們也還是戴著鶡冠的。

依此來看,戲曲舞臺上出現的呂布和周瑜戴著雉雞翎似乎也很合時宜,但大家可以先仔細看看照片,鶡雞的尾羽是什麼樣的,請注意!那是黑白相間的,以純白色為主,插在武冠上是非常莊重大氣的。還可以想像,如果是在戰場上,敵人的鮮血染紅了白色的羽毛,人容易受激而殺紅了眼,像鶡雞一樣“鬥死不卻”。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您可以再看看雉雞翎又是什麼樣的,雖然據《說文》載,“鶡,鶡鳥也。似雉,出上黨。”是說鶡雞和雉就是野雞有點像,但這兩種鳥的尾羽卻差得太遠,雉雞的長翎過細而且是花的,無任何肅殺之氣,戴著上戰場太過於兒戲了。

如此可知在戰場上鶡冠有多威風,而雉雞翎註定是上得了舞臺卻上不了戰場的。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那為什麼後來鶡冠會慢慢演繹成雉雞翎呢?這很明顯,鶡冠大量流行的結果必然是讓鶡雞倒了大黴。

鶡雞長得倒是極威武,昂首挺胸,威風八面,貌似隨時準備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但它怎麼可能是那些千方百計要來拔毛的人們的對手?所以鶡雞的數量後來越來越少,到現在成了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國也僅剩下幾千只。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搞不到真正的鶡雞的尾羽之後,人們才退而求其次,開始捕捉跟他有點像的“雉”,好在野雞在中國北方很常見,量還比較大,要不估計連雉雞翎也成了文物了。

雖然野雞不罕見,但能做雉雞翎的只是長尾雉,全世界共有5種,除一種銅長尾雉產於日本外,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和黑長尾雉都在我國,其中白冠長尾雉尾羽最長,可達1。8米。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雉雞翎豔麗修長,反而成了戲劇舞臺上的寵物。

《鳳儀亭》裡的呂布以及《連環套》裡的竇爾墩等都插了翎子,人物顯得英俊瀟灑,楊門女將裡也有幾位女將插翎,亦剛亦柔。更可貴的是,翎子還能作出不少特殊動作,籍以表達人物的心情和神態,後來還有了雉尾生這一行當。翎子功也獨樹一幟,在掏翎、銜翎、繞翎、刷翎、抖翎、擺翎之間,喜悅、得意、沉思以及驚恐等情緒跳宕而出,人物形象塑造可以錦上添花。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鶡冠最早出現在山西,近水樓臺先得月,蒲劇和晉劇裡的翎子功是絕活,有突出的戲劇效果。《小宴》一劇,呂布在王允府中閒逛,兩根翎子旋轉舞動,小人得志的樣子就活靈活現。等見了貂嬋,翎子零亂抖動,好色之徒的輕薄相就應時而出。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明代殷宏的《早春花鳥圖》,現藏於美國肯貝爾美術館。畫家精確地描繪出六對尾羽,中心的一對絲狀尾羽特別長,呈乳白色,正是難得一見的鶡雞,現在的名稱叫褐馬雞,山西的省鳥。另外明代宮廷畫家呂紀畫有一幅《梅茶雉雀圖》,兩幅畫中用野雞和鶡雞來比對,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

行文至此,也就可以理解演員宋江是不可能戴上真正的鶡羽的,只能找野雞毛來矇事。後來看到舊版《三國演義》對鶡冠也有還原,袁紹先生就認真地戴了一頂,當然也不可能用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鶡羽,據說後來不得不用鴿子毛替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呵。

《水滸傳》裡,宋江頭上插著的兩根鳥毛有點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