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在我國的東北大地上生活著這麼一批人,他們從貝加爾湖畔走來,隊伍中趕著馴鹿,鹿鈴隨著馴鹿的步伐搖晃發出“叮鈴,叮鈴鈴”清脆的響聲,青年男女隨著鈴鐺的響聲唱起歌來:“送你一個鹿鈴,伴你踏上新徵程!叮鈴鈴;鈴鈴,叮鈴鈴鈴鈴,響在你的耳旁啊!響在我的心裡!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要忘了故鄉情,不要忘了小溪,不要忘了鹿鳴,不要忘了鹿鳴。當太陽從遠方升起,我會聽到遙遠的鈴聲。叮鈴鈴鈴鈴,叮鈴鈴鈴鈴”他們被稱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他們就是鄂溫克人。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鄂溫克人主要生活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根據人口統計資料,內蒙古自治區先生活鄂溫克族人兩萬六千餘人,生活在呼倫貝爾市的鄂溫克人多大兩萬五千餘人,主要居住在鄂溫克自治旗、陳巴爾虎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等地。鄂溫克族起源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流域,他們的祖先可能是北室韋和鞠部,室韋源於東胡鮮卑,是我國東北地區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漢書》中最早記錄了鄂倫春族祖先的事蹟,漢朝稱室韋為“白狄”,他們主要分佈在黑龍江中上游以及石勒喀河、鄂嫩河和額爾古納河一帶。《金史》中記錄了鄂溫克人射鹿的情形:“以樺皮為角吹、作呦呦之呼鹿射之”。在新中國成立後,鄂溫克人經過三次大遷徙,從在森林裡遊蕩逐步走出森林開始定居生活。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馴鹿是鄂溫克族人最有特色的民族生活,南朝的《梁書》中就提到鄂溫克人“養鹿如養牛”。馴鹿的伊始源於一個古老的故事,據說鄂溫克人的祖先上山狩獵,無意中發現了幾頭野生鹿崽,於是他們把幼獸抱回家,用“昂靠”,也就是我們說的苔蘚餵養它們,這幾頭鹿在成長中不斷被馴化,在經過幾代繁殖後,馴鹿的形態也就基本穩定,馴鹿由此也稱為鄂溫克人主要的生活產業。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馴鹿是一種不適合被圈養的動物,它們喜吃苔蘚和鹽,圈養不利於它們尋找苔蘚,所以會導致體質下降。後來人們嘗試把馴鹿放出去讓它們自己覓食,因為人類中有大量的鹽,所以馴鹿每每吃完苔蘚還是會回到家中。為了適應馴鹿的生存環境,鄂溫克也需要經常搬家,從遊牧到定居實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在鄂溫克族中,主要是由婦女承擔飼養馴鹿的職責,餵食、栓鹿、圈鹿等都是由她們完成,她們會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她們的馴鹿。男性則主要負責馴化等體力活。鄂溫克人十分信奉“瑪魯”神,“瑪魯”神是對一系列神明的統稱,它由十二種神靈組成,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瑪魯”神。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每個神明負責的內容不同,比如有保護兒童的,有保護馴鹿的等等。它們還有自己的性格,比如“舍臥克”神生氣的話就會讓人生病,所以鄂溫克人會製作“舍臥克”神喜歡的小東西一起放在皮囊裡,讓它開心。

女養鹿,男馴鹿,來自中國山林民族與自然的忠實契約

鄂溫克人來自山林,他們是大自然的孩子,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雖然他們已走出山林生活,但是馴鹿的習俗依舊保留下來,並且還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核心。希望即便他們會受到現代化的衝擊,但是依舊可以繼續保留本民族的特色,遵守他們和自然簽訂的那份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