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敬德保民是什麼意思

我們口頭語中經常會提到“人在做,天在看”,遇到危急情況時,也會驚呼“我的天吶!”這個“天”自然不是指的是幾萬千米的高空,那麼這個天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民間老人喜歡說,老天爺在上邊,不能亂說話,不能做缺德事。而這種說法不僅在中國各地都出奇地統一,甚至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出現。

1、

中國人觀念中“天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而確切的文字記載,就是《尚書》,《尚書》中數十次出現“天”或“天道”,而治國、安民的思想也充滿了對天道的敬畏,可以說,《尚書》整本經典中,幾乎處處都可以找到關於天道的論述。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皋陶謨》出自《尚書·虞書》,皋陶是舜帝的大臣,這一篇就是記載皋陶和舜帝謀事的記錄,其中最早提出了“天命有德”“天討有罪”的觀念。

《湯誓》篇記載商湯伐桀,認為這是替天伐罪:“桀之多罪,天命我誅殛之。”周朝人同樣相信“天命”,《泰誓》和《湯誓》異曲同工,只不過討伐者的後代變成了被討伐者。周公旦同樣強調要繼承先王明德,以保天命之永久,《君奭》篇載周公告召公之語說:“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墜命。”

總之,《尚書》中所記之聖王賢臣言論,大多以敬畏“天命”相訓導,“天命”是他們做事為人的最高準則,是一切“正確的事”的出發點。

2、

這裡需要重點解釋一下的是“天”這個字的演變過程。

在最早的文字中,“天”的意向並不包括“天空”的意思,而是多與“人”有關係。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象形字的“天”意思就是人的頭頂,引申為超乎常人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神”,至於近代有人假想出人類文明來自外星空的推論,也可以解釋,這裡暫且不論。

在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對自然界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解釋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更對人類的起源和社會的誕生一無所知。所以在人們的心中,自然界存在著一種超人的力量在支配著一切,支配著人類。於是,他們把這超人的力量叫做天,天就是至高無上的神。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到了虞夏時期,社會組織有了一定的規模,統治者為了便於管理部眾,便假託天命,宣稱自己是代表上天來管理天下臣民,這也是後世中國的皇帝自稱天子的來源。

商湯滅夏之後,建立商王朝,商民的“事天”系統進一步發展,突出的事件就是占卜的繁榮,在商王朝時期,無論大事小事,商人總要進行“占卜問天”。從側面反映了商人對天的敬畏和言聽計從。而君主的行為,也被賦予了天的意願。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商王自稱是天的子孫,是“受命於天”,“替天行道”。因此便擁有無上的權利,而天下人必須老老實實地接受統治,因為被統治,或者被剝削,是他們的“天命”。

周武王伐紂推翻了商,建立周王朝,開啟了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正統文化。西周時期政治的法理根據便是“天”,經過周初幾代統治者(最大貢獻者是周公,所以後來孔子總能夢見這位先人)的宣傳和踐行,“天道”的觀念不但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而且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價值的核心思想。

在“天道”的演變過程中,由最初的原始群體思想,逐漸演變成有著哲學內涵的學術思想,並且衍生出關於天道的文化內容,這部分豐富的內容涉及面更加廣泛,對後世的影響也持續千年。

3、

《尚書·洪範》是表現“天道”思想最突出的一篇,這篇主要記載殷代賢人的言論,不僅展現了殷商時期的人信奉“天”的社會觀念,而且認為五行為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成分,而其最大的價值是對另一部傳世經典——《易經》的奠基,這種發展促進了古代文化的繁榮,也為中國先秦進入第一次文化大爆發開啟了先聲。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武王滅商後提出“天命”觀念,體現在治國統治中表現為“敬德保民以順應天命”,也是最早在社會統治中認識到了人為的作用,對孔子孟子的“人為本”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對“天道”的研究,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之氣的執行說明地震現象,初次樸素地解釋了自然現象;

鄭國政治家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表明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孔子肯定天命,但認為對於天道還是“敬鬼神而遠之”。

戰國初墨子反對傳統的天命,但主張天志,更重視以天的意志,來論述自己的政治哲學觀點。

老子明確否認天是最高主宰,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老子講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天道”的基礎上,發揚了“道”的思想,從而樹立了道家學派在文化史中地位。

作為《尚書》核心思想的“天道”到底是何意,為何被後世如此推崇

之後的孟子和莊子分別繼承發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並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而《易傳》提出太極為天地的本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管子》以“精氣說”強調天的物質性;

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韓非繼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對老子的道進行了改造,融合自己的理解,成為法家代表人物。

4、

先秦的百家爭鳴,大多都經歷了對“天道”的反覆思考和拆解,《尚書》對“天道”的論述成為了各家學派的爭論來源,見證了中國古代思想從矇昧到百家爭鳴的過渡,成為諸子百家的“孵化器”,開啟了光輝燦爛的先秦思想大爆發,並且仍在並將繼續啟發者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三生石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