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600不疼,降到300反而疼死:到底為什麼

今天上午門診也真是奇怪,來了好幾個拄拐的帥哥,還有拖著胳膊、愁眉不展的大爺,不用問,又淪陷了[流淚][流淚][流淚]

等到化驗結果出來,血尿酸幾乎都在300以下, 甚至還有100多的,再看4周前複診時基本都在500-600多。風友們特別不理解,我的尿酸600的時候都沒事,現在不高怎麼會這麼疼呢?

其實,痛風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主要是因為關節的區域性出現了嚴重的炎症反應,這種炎症不是由於細菌感染造成的(所以不需要用抗生素),而是尿酸導致的炎症連鎖反應。這個過程開始都是侷限在某個關節,尿酸在一定條件下變成結晶小體被機體識別,使關節部位釋放花生四烯酸,後者會進入兩個路徑,一個代謝產生前列腺素、腫瘤壞死因子,這會引起紅腫和劇痛;另一個代謝產生白介素1、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進一步大大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水腫。一旦開始時未被阻止,則像多米諾一樣不可收拾,關節炎就發作了。這兩條路徑,大多數都會觸發,但有有少數人只是疼痛,而腫脹不明顯;另外一些人則腫脹一直不緩解,這就是個體的路徑差異了。

一旦多個關節或者大關節出現炎症反應沒有被控制,就會引起全身的炎症反應,比如體溫升高,這時候的處理就相對複雜了。

當尿酸長期高達600的時候,關節腔內及滑膜上形成的尿酸微結晶很多,只是不活躍,在靜止狀態,所以暫時沒有發作,但其實發作的風險還是很高的,一旦遇到受涼、勞累、高嘌呤因素等會觸發上述兩個途徑;當快速降到300後,關節區域性的尿酸的濃度快速改變,會引起區域性尿酸微結晶的脫落,從而被我們的身體識別,從而觸發多米諾反應,關節就淪陷了。

但是,這不是所有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會有一部分人尿酸波動也不會造成痛風發作,目前機制還不清楚。我們通常會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儘可能地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尿酸不宜降得過快,這裡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很明顯,今天的幾個風友,都是因為自行加大了降酸藥物的劑量,導致1月內尿酸下降了300,從而引起發作。其次,容易發作或病程長的風友,通常要加用低劑量的秋水仙鹼、非甾體止痛藥或激素,以預防發作。很多風友會發作,也可能是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沒有按醫囑服用這類藥物。其實預防發作的藥物使用基本是安全的,除了確實個體太過敏感,而出現肝腎損傷,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是中彩票的機率。

綜上,之所以會發作痛風性關節炎,其實並不取決於直接的尿酸水平,而應該看尿酸微結晶的狀態,雖然以目前的手段暫時還不能檢測,但是一旦出現小火苗,我們就儘快服藥滅火,在不疼的時候降尿酸逐步控制在360以下,尿酸微結晶逐漸消失,痛風也就能治癒了,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