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點選收聽蔣勳老師親述音訊↓↓

知識分子中的例外

受到五四運動影響以後的現代文學,已經發生了白話文運動,它的豐收期是在1920到1930年代,也有人把這個時期的文學簡稱為“30年代文學”,也被稱為“左翼文學”。

“左翼文學”特別希望文學能夠有社會的使命感,對於社會里面不公正、不公義或者受到壓迫、比較弱勢的人,有所關心的才叫做左翼文學。

魯迅就是很典型的“左翼文學”。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在當時許許多多的左翼文學當中,基本上很多是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大多從國外回來,會特別熱情的想要用文學去批判當時中國社會的現象。

其中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沈從文,他不是知識分子出身,他是從一個小兵甚至文盲慢慢摸索出來。

可是他的文學裡充滿了豐富的生命經驗,他生活的時間剛好是清末民初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在歷史上都是很慷慨激昂的一面。可沈從文在湘西,他看到的革命是一群沒有被啟蒙的老百姓的無知跟愚昧。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他們常常隨便的被人殺害,也不曉得哪邊是清朝哪邊是革命黨,夾在中間被這邊也殺被那邊也殺,今天來一批土匪把老百姓的糧食搶走一批,第二天又來一個說是清朝的官吏又把大家糧食搶走一批。

老百姓永遠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官,誰是土匪?

這有一點像社會混亂的時代,沒有一個有強有力的政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行政制度的時候,老百姓在最痛苦的狀態。

可是沈從文寫出了老百姓非常有生命力,他們會自己想辦法求生存,在這種最混亂的政治局面當中為自己走出一條活路來。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他讓你看到最卑微的一群人

沈從文後來從軍了,理由很簡單,因為當兵就有一份薪餉。而跟著軍隊跑,他就看到了更多當時中國大江南北老百姓最痛苦的狀態。

他的一些短篇小說寫的極好,有一篇叫做《丈夫》,寫到當時在湘江流域的河邊有很多吊腳樓。

就是水漲潮的時候會淹起來,就把木頭架高,上面加了一個小違章建築,這個叫吊角樓,當然就是窮人的房子。

我們知道你如果好好的,你當然可以住在土地上,可是你沒有土地,最後你就住在河邊。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這些沿河岸的吊腳樓,最後發展成了水手來的妓院。很多女人在這邊做妓女,跟水手做一種性的交易,賺一點錢來維持日子。

太陽好的時候,他們就用我們縫衣服的線,兩條線把臉上的汗毛拔掉。

這個故事說,在小吊腳樓裡面,有一個丈夫從鄉下來找他的太太,這個妓女並不是真的妓女,其實是一個有丈夫的太太。

可是因為鄉下過日子過不下去了,根本沒有糧食可吃,為了要生存為了養孩子,他就在吊腳樓做妓女,所以丈夫固定的時間會來把她賺的錢或者糧食帶回家去。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這個丈夫來了,他就問她說“家裡怎麼樣?小孩好嗎?雞有沒有開始生蛋?”就聊一些家常。

這個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呼小叫,就是常常來找他的嫖客,然後她就跟丈夫說“你趕快到後面躲一躲”。

然後她就去辦事情,丈夫就在船上。等到嫖客走了以後,這個太太就很高興的把丈夫叫出來,說你又可以多帶點錢回去。

所以我們看到沈從文的小說,最後讀到很難過,那個痛苦是他沒有講誰痛苦,他只讓你看到一個現象。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我常常跟朋友講說,每次讀沈從文的書,那個痛苦是比我讀魯迅還要強的。

因為他讓你看到最可憐的一批人,他連抱怨最後都不會,他只覺得我用這個方法過日子就好,他甚至不覺得那是生活裡這麼大的一種侮辱。

沈從文到八十幾歲的時候,好幾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很可惜他沒有得到。

可是我覺得他其實比許許多多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更具備強烈的文學性。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比起魯迅、矛盾、丁玲這些我們所說的左翼文學,他們是充滿了控訴性的。

沈從文從來沒有講,他讓你看到說控訴並不是拼命在叫說我受苦,而是讓你看到最卑微的一群人,他們在過什麼樣的日子。

在泥土裡像動物一樣活著

不管是魯迅還是矛盾,他們都是留學生,他們其實沒有像沈從文真正看到當時中國社會里面最悲慘的一群人。

後來因為沈從文的影響,使我開始很注意到我生活周遭有一群人的生活是我從來沒有想象的。

我在當兵的時候,認識了一些從大陸撤退的時候來的老農民、老士官,對我來說我的世界裡本來沒有他們,可是因為沈從文的小說,我開始想聽他們講故事。

某某人他叫楊天裕,那個時候我是少尉排長,他說“排長排長,你不要叫我楊天裕,這個名字也不是我的。”

我說不是你的,你為什麼有一個名牌掛在這裡?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他說那個時候在山東,戰爭打來打去,鄉下都沒有飯吃,媽媽就打了一車柴讓他去青島換一點米回來。

他那個時候十六歲,他推了一車柴到了青島,剛好在打仗,然後他就被抓兵抓走了。

軍隊當時很多逃兵,沒有這個人以後就不發薪餉,所以他們就會隨便抓一個人來替補這個名字,真正的楊天裕跑掉了,所以他們就抓了一個十六歲的鄉下男孩子替補楊天裕,他說他的名字是這樣換來的。

這個故事讓我大吃一驚,你會有一種痛苦,怎麼他們會過這樣的日子?

你會覺得他的一生如此被糟蹋了。那個時候大概是1970年代,他的薪水不到100塊臺幣,他一輩子也不可能娶太太。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我會覺得他們的故事跟沈從文的故事非常像,他們是社會里面連為自己控訴都沒有能力的人。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文學如果描寫他們,其實是呼籲我們看到社會里面真正最底層的人物的一種現象,也讓我們多一點對人性的關心跟關懷。

所以沈從文是我一直覺得是30年代在中國文學裡面最重要的一位作家,甚至他的力量,我覺得遠遠超過魯迅。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不要忘記,他的小說寫到這麼悲慘的事情,可是他永遠在描寫非常美麗的山水。

山水這麼漂亮,這些受苦的人也不覺得他苦,他會覺得早上起來在陽光裡梳頭的時候,他的生命還是有意義的。

沈從文永遠讓你覺得真正有生命力的人,其實不是知識分子,而是這些在泥土當中像動物一樣活著的人,他們有自信,他們彼此照顧、彼此依靠。

他們也不覺得一定要去堅持知識分子堅持的道德,比如說知識分子會覺得一個丈夫把太太送去做妓女養家,這算什麼道德。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可是沈從文有很大的原諒,因為覺得這一家人都活不下去了,反而是讓你覺得不道德的人是讓他們活不下去的那一群人。

沈從文一直在提醒,不應該用一個城市裡面知識分子的一個狹窄的角度去看世界上所有的人,因為文化是不一樣。

沈從文後來的小說其實在人類學上有非常大的意義,因為他提出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文化的觀點。

蔣勳:他見過無數悲傷,仍對生命飽含嚮往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地方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END)

【推薦閱讀】

點選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如果人生也有四季,應該就是王維這樣》

《沒有哪位女性的人生會比她更精彩》

《最高的信仰是自然》

《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