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冬至的來歷嗎?古人的智慧,一點也不簡單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在我國現行的農曆24節氣中,是第22個節氣。在古代,冬至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被列為“四時八節”之一。

那麼,冬至為什麼這麼重要?又是怎麼來的呢?

你知道冬至的來歷嗎?古人的智慧,一點也不簡單

源自於干支歷

說起冬至的來歷,離不開24節氣的劃分。

上古時期,人們以北斗七星為參照,把斗柄自東向西旋轉一週,計算為一年,並結合十天干十二地支,將一年劃分為24個節點,以此來反應“時候、氣候、物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這種紀年方式,被稱為干支紀年。而這24個節點,便是24節氣。

由此,冬至也就產生了。

冬至這一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北方向的子時,預示著陰極而陽生。因此古人便把這一天,視為冬季裡的大節日,舉行拜神祭祖、聚會宴飲一類的活動,並最終成為冬至習俗。

在干支紀年中,24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你知道冬至的來歷嗎?古人的智慧,一點也不簡單

更改於太初曆

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讓24節氣,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於是便採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進行了重新測定。

在這次測定中,把“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一天,稱為“日短至”,也就是冬至。然後把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時間,計算為一年。同時,再把一年分為24等分,也就是24節氣,每15天為一個節氣。

這就是漢武帝年間,頒佈的太初曆。

在太初曆中,冬至是24節氣之首,也是一年之始。因此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活動儀式,並且還會放假,稱為“賀冬”。

你知道冬至的來歷嗎?古人的智慧,一點也不簡單

成形於陰陽合曆

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人們以地球為觀測點,以春分點為起始,把太陽沿黃道自西向東執行一週的時間,計算為一年。同時,太陽沿黃道執行一週形成的圓,分成24等分,每15度為1等分,也就是一個節氣。

當太陽在黃道座標系統中,執行到270度的時候,就是冬至。

這種紀年方式,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

在陰陽合曆中,24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這就是農曆24節氣中,冬至的來歷。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只是一部小小的歷法,但其中凝聚的有關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還是足以令我們後輩人,歎為觀止。

古人的智慧,確實一點都不簡單!

本文為“索彥聊詩詞”原創,且僅在“今日頭條”釋出,歡迎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