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無形無相,不生不滅

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布不言之教,陳無轍之軌”,不僅與迦葉“以心印心”,而且也向“百萬人天”傳了法。

佛法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無形無相,不生不滅

此法無它,即“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如來智慧德相和真如妙心。

佛法不在別處,只在各人心間——即如佛祖所示,保持平靜、安穩、純淨、祥和的美好心態。

如來佛祖不是對迦葉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嗎?明暘法師《禪宗史話》對此作了明確解釋:“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擇法眼,能夠普照一切,含藏方法”——即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

正因為如來根本佛法含弘靜泊,廓然蕩豁,無形無相而又無所不藏,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所以,如來佛祖乃以真如自性顯現,向眾人傳示真諦,現身說法,以便讓人們更好地體會、領悟。使人深刻領悟到:不論是自我參悟,還是與人傳法,抑或求取善知識,只要始終保持這安祥、美好的心態,就勝過一切語言文字或任何行為、動作。如宗密《禪源諸詮集部序》說:“顯示真心即性教”。

倘若採取有形、著相,或簡單、粗暴的做法,去悟人,那就破壞了自身的安祥,正是:“舉心便錯,動念即乖”;“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這樣非但不利於他人的領悟,也難以為現代人所接受。

曹洞第二十七代圓澄禪師《重刻正法眼藏序》中指出,“邪正相襟,涇渭難辨,甚至邪能奪正,正反為邪。故以泉眼不通,泥沙立壅;法眼不正,邪見層出……由是達摩大師掃除繁萎,直示本心……詎意人根陋劣,法久弊生,或承虛接響,以盲枷瞎棒,妄號通宗;或守拙抱愚,以一味不言,目為本分;或彷彿依稀,自稱了悟;或搖唇鼓舌,以當平生。如是有百二十家痴禪,自賺賺人,淪溺狂邪……”這種種流弊說明,脫離了安祥、穩定的美好心態,也就偏離了如來佛祖的意旨,並未真正領悟和把握如來根本佛法。

佛法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無形無相,不生不滅

佛家經籍中,載有這樣一則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次眾比丘正在修禪,乃群象之怒吼聲所驚駭,有人心驚毛豎,發狂奔走。釋迦牟尼便為此人施鏡治之法:先令受驚發狂者服食酥、蜜、水果,以滋養身體,安和氣脈。然後教其安坐,觀想面前有一鏡,照見自己發狂之態,又令其親屬前來圍觀之,使其警覺自悟,生了慚愧之心。於是,再令其觀想二耳之中各有一如意珠,珠中滴出醍醐,流潤耳中,並令隔絕外聲餘擾;接著觀想金剛蓋覆於頭,四面有金剛山重重圍繞,然後修定,觀佛像,令漸漸安穩平和,恢復常態。

由此可見,佛祖總是以安祥的舉止,平穩的意態,啟發人的覺悟,恢復人的本性,教人以安祥。而不是騷擾、躁動和粗暴,破壞安祥,可謂:“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雖說,語言文字不足以表述佛法的廣大,但作為傳法者又絕不可一味無言。在關鍵之處畫龍點睛,用幾句安祥、平靜的話語,往往更能啟迪和慰撫人心。所以,釋尊向眾人展示安祥後,囑咐迦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是對其心態的點睛之筆。

按,“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菩提達摩道:“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故釋尊以真如自性顯現,無須過多言辭。他所創立的佛教,其基本教義之核心,乃“自淨其意”,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而安祥,則是伴隨著“自淨其意”的過程而產生的美好心態。

上述釋尊安撫受驚者的事,雖說只是一則小故事,卻十分深刻地體現瞭如來佛祖的根本法旨——即教人以安祥。而這個故事的全過程就是“自淨其意”的過程,最後使受驚者“明心見性”,呈現安祥。同時,這個過程,也可視為佛家修習“禪定”的基本過程,最後漸漸達於靜定。

禪宗六祖慧能對於“禪定”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又曰:“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本性自淨自定”。這種保持本性而安然不動,自我調節,自我淨化的“穩態”,就是禪定,就是安祥。

佛法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無形無相,不生不滅

六祖慧能並不提倡一味坐禪,主張把禪“建立在徹底的自性本用或全體作用基礎上的活潑潑的隨緣應用”上,貫穿到日常行住坐臥中去。正如日本柳田聖山所指出:“釋迦的宗教原本是為平常人創立的宗教”。

那麼,怎樣才能讓佛法更好地深入現實生活,為現代人所易於理解和樂於接受,這就需要有更多的禪者仿效如來,展示安祥,傳佈安祥,讓生活中充滿安祥。唯有安祥,最直觀、最簡捷、也最生動形象地體現瞭如來根本法旨,帶給人們以溫馨和慰藉。

這正是:佛法人間駐安祥,真如妙心世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