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日前,晚報小記者來到青島拙樸軒手工陶藝館,瞭解陶瓷知識,體驗多種陶藝製作形式。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學習豐富陶藝知識

“不學不知道,一學真奇妙。我們透過對陶藝文化知識的學習,更深刻地瞭解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透過青島市陶藝協會秘書長、拙樸陶藝文化有限公司經理仝莎莎的介紹,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的張子涵等小記者瞭解到,陶和瓷是兩種東西,不僅原料不同,堅硬度、透明度和燒成溫度都有區別。陶瓷製作工序有練泥、成型、修坯、乾燥、上釉、燒結等,製作成型方法有泥條成型、挖空成型、拉坯成型、印坯成型等。

有關資料顯示,陶瓷藝術在中國發源年代久遠,樣貌繁多。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的陶瓷藝術一直具有代表性,由於傳承年代久遠,技術不斷更新,加上歷經朝代更迭,不同民族風格與生活方式影響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方向,若要加以分類,非單一條件所能完整涵蓋,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產地來分類。

“以後再看到藝術品,我們也能區分出什麼是瓷器,什麼是陶器了。”青島39中的李宸透過學習瞭解到,瓷土的熔點比較高,燒製溫度需要在1200℃以上,陶土成形需要的溫度相對較低,需要在700-1100℃之間燒製;陶器具有透氣性,舊時用來盛水的大缸就是用陶做的,水可以放置幾天幾夜都不會壞,而瓷器沒有透氣性,如果用瓷器來盛水,過不了幾天,水就會變質不能飲用;瓷器具有透光性,把陶器與瓷器放在一起對比,瓷器更亮,也更有光澤,而陶器看起來像蒙了一層薄薄的紗網,是啞光的;敲擊陶器,發出的聲音是沉悶忠厚的,則瓷器是清脆明亮的。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體驗製陶多種方式

“老師給我們講了陶瓷的歷史。中國最著名的陶製品就是位於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了。瓷器是漢朝時期才出現的。唐代出現了由官府經營,只為宮廷造瓷的官窯。非官府經營的都被稱為民窯。宋代興起了鈞、汝、官、哥、定窯等名窯。黏土是製陶的原料,分為陶土和瓷土。”青島太平路小學的方俊喆用心記錄,“陶藝製作主要有拉坯和綜合製作兩種方式。我先按照老師教的方法把泥揉軟,再在拉坯機上左手扶著泥,右手慢慢把泥拔高。如果需要整理作品的形狀,一定要在拉坯機轉動的情況下,用右手均勻下壓。如果不用兩隻手協同合作,作品是會向同一方向倒塌的。”方俊喆做了一個“小肚”寬口花瓶,還把自己乳名的縮寫字母搓成泥條粘了上去。十天以後,他的第一件陶藝作品將上釉並燒製完成。

“一進拙樸軒陶藝館的大門,我就看到架子上擺著一些各色各樣亮閃閃的瓷器,有茶杯 、盤子、花瓶,還有一些造型各異的作品,看得我心裡癢癢的,恨不得馬上就能抓起桌子上擺的瓷泥做自己的作品。老師給我們介紹完瓷器的知識後,我們一人抓起一塊泥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一開始我以為就跟玩太空泥一樣,將瓷泥做成喜歡的造型就可以了,於是信心滿滿地想,我終於有機會親手做一個手辦了。”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的李雲喬發現,瓷泥的硬度將她打回現實,瓷泥很硬很難揉,為了揉泥,她出了不少汗,“老師說太硬可以加一些水,可是我加水的時候沒控制好量,導致泥又變得太軟。我又重新揪一塊新泥摻和進去,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最終做成了樣子奇特的茶壺和有很多裂痕的碗,即使這樣我也很滿意。”

“老師先讓我將瓷泥拉高再壓低,我看老師操作得很容易,就趕緊上手操作,結果我自己做的時候,瓷泥一點兒也不受控制,在拉坯機器上扭來扭去,而且還因為我用力過猛,瓷泥直接斷了。今天的陶藝體驗課讓我深刻理解了‘眼高手低’這個詞的意思。”李雲喬又體驗了拉坯製作花瓶,第二次製作的時候,她小心翼翼,動作很輕,生怕再把瓷泥弄斷,老師非常耐心地一步一步指導,在她做得不好的時候給予鼓勵。在老師的幫助下,她成功製作了一個造型別致的天球瓶。

雙手“轉圈圈”體驗陶藝製作樂趣

“首戰失利”再接再厲

拉坯操作看似簡單,初學者操作起來難度不小。拉坯操作時,小記者們坐在高度合適的板凳上,兩腿分開放在座架兩邊,雙上臂緊靠軀幹,雙前臂自然放鬆放在座架上以便提供有力支撐,上半身自然前傾,取大小適合的瓷泥,摔在盤的中央,雙手用水浸溼,虎口緊靠瓷泥擠成塔狀,然後由頂部側面往下壓成鼓狀,如此反覆數次把瓷泥揉熟,除去空氣以增加粘性,慢慢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器皿形狀。

“終於到了我最喜歡的製作環節,我迅速穿好圍裙,接過老師遞過來的瓷泥,迫不及待地坐了下來。我的內心失去了以往的平靜,好像一絲風也沒有的湖面,突然有一條小魚躍出水面,水紋一圈一圈地散開了,整個鏡面般的湖面晃動起來,久久不能平靜;又似一架均衡的天平,突然飛來一隻淘氣的蜻蜓,碰撞了一側托盤,天平立刻左搖右晃,久久不能穩定。我奮力地揉著泥,不時加一點水,防止瓷泥太乾,想透過轉盤做成一個美麗的花瓶,像觀音的玉淨瓶似的。”平安路第二小學的聶凡斐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做,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一走神,手改變了姿勢,瓷泥一下子全碎了。聶凡斐有些傷心,一開始想要放棄製作,回家吃午飯,在一旁等待的爸爸耐心鼓勵她。聶凡斐熟練地重複著上次的拉坯動作,更加認真專注。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花瓶呈現在眼前,她目不轉睛地細細欣賞。一週後,她會回來給花瓶上釉,進一步燒製,非常期待花瓶美麗的樣子。

【來源:青島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