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說西遊(31)——唐僧取經篇(金蟬大法)

真如法身佛排第幾位

原文於2021-02-09發於微信公眾號“龍不見物”

異說西遊(31)——唐僧取經篇(金蟬大法)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永珍。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一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三藏於兩界山救了孫悟空後,孫悟空即打殺一隻老虎,將虎皮剝下來披在自己身上,之後因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六個毛賊攔路剪徑,悟空將之一個個盡皆打死,三藏因怪其動不動就打殺人命,遂將其好一頓抱怨,悟空卻一生受不得人氣,遂呼的一聲騰空而去,拋下三藏仍孤零零一人;觀音菩薩幻化老母將一頂嵌金花帽拿給三藏,且密授一篇“緊箍咒”與三藏,囑其俟悟空歸來時哄他戴上,則其再不敢生亂矣。及悟空離了三藏後到東海龍王處喝茶,龍王乃以古聖先賢之舊事為例勸其做事應有始有終,不可因圖自在而誤了前程;悟空聽聞其言甚善,乃回心轉意重新返去三藏處,卻因戴了菩薩所留之花帽而著了緊箍咒之圈套,被三藏一頓心咒給咒得死去活來,這才沒奈何只好誠心歸順三藏,死心塌地的保護三藏踏上西天取經之路。

《西遊》本章開篇一段七律,即將“佛”之本來定義予以明示,即:

“佛”指的是“開悟的人”,而並非後世所臆造出來的具廣大法力神通的“佛法無邊”

;唯等達摩祖師到達中土後將“佛”與“道”之精髓融匯貫通之後創出了“禪宗”一脈,方對“佛”重新賦予了新的定義,使“佛”真正成為了具有道家“神通法力”意義的概念。然到了後世由達摩祖師所創之法門失傳後,佛家遂於前、後所遺留之經典教義裡(即

所謂“小乘”與“大乘”經典

)陷入迷惑之中。因

“小乘”

教義明示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開悟”者即為證“佛”)

,“大乘”

教義中又明示

“佛法無邊”

(“佛”具無邊法力神通),兩相對比,即得出

“心萬能”之結論

;又因“佛就是心”(小乘),而“大乘”中“佛”卻又是“性光圓明”、“如如真性”,故此就得出

“心即是性”之結論

。此即

後世諸“執心為性”、“修心透性”者所執“真理”之由來。

然即使是按“三身佛”的定義來看,卻也

無論如何都說不上“心”即是“性”的這樣一種觀點會是正確的

。因“心”僅僅只是“報身佛”所具有的一個幻物而已,其充其量能算作是“化身佛”的一種具體顯相罷了,又怎可能會搖身一變成了“真如法身佛”(即“真性”)本身了呢?而其實

如果我們從道家修真的角度去審視佛家所謂“報身佛”、“化身佛”及“法身佛”這“三身佛”的涵義

,則也是完全可以將這“三身”和“身”(精)、“心”(炁)、“靈”(神、性)給等同起來看的

。“報身佛”為具形(人體)

“化身佛”為能量(心炁),“法身佛”為元神(真性)

。其中:

“報身佛”

以具體之“入胎、出胎、顯相”形式存在於世間,

“化身佛”

以“炁”幻化之形態出入於其它世界(天界)、或化生於眾生之“夢境”中,

“法身佛”

則穩駐於天人之中“如如不動”,要等“報身佛”及“化身佛”均“涅槃”之後方才能夠顯身,即所謂“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

及等“法身佛”顯相之後,其本質乃是“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永珍”

,即“法身佛”乃是“光”性質之存在,而“心”卻只是“炁”形式的存在,斯“光”與“炁”乃是宙宇中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能量形式,

又怎可能說“心即是性”呢

?故彼“執心為性”者諸輩,聞此即當及時“回頭是岸”矣!斯

“心”是拿來“用”的,而絕不是拿來“修”的!

想要單靠“修心”而致“明心”、乃致“見性”,乃純然不可能之妄想矣!唯修至“見鬼”境地者,卻反比比皆是、多不勝數矣!

“心”之為物,虛而且妄,驕而且燥,貪而且愚,好淫而竭精,動情而枯炁,樂殺而害神

;而害“心”之所“動”以生淫樂之念、喜怒之情、貪妄之愚者,唯

均拜“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所感之所賜

也。故《西遊》本章中“心”之正神“心猿”孫悟空一出場,即將“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這六個毛賊即時予以剿除;及三藏以“凡心”(後天識神)之識見,對悟空之作為橫加指責,至悟空怒而遠遁,則

乃是“識神”與“心神”之鬥爭

。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此“欲”之所來,則唯“六識”之所感而生;尤其“六識”中之“意識”(識神)為害最為深重,其慣於“

逆心而為,昧心而作

”,“明知不利而為者”、“明知不可而強者”,則

均屬“識神”篡“心”逆“命”害“神”之作

也。

異說西遊(31)——唐僧取經篇(金蟬大法)

故《西遊》

此處之“三藏”者,心之“識神”

也,

此處之“悟空”者,心之“正神”

也;悟空之打殺六賊者,

“心神”肅清“六識”對於自家“性命”之殘害也

;三藏之指責悟空者,

“識神”不捨撇卻其黨羽“六識”也

;悟空之怒而遠遁復又返回者,

摒棄“識神”之偏識令證道之“正心”重新歸位也

;悟空戴上觀音所贈之“緊箍咒”被三藏咒到死心塌地歸順者,

以無上之密咒心法強力自我約束心神“就正”使不生“外心”也

。故此間表面上是三藏與悟空兩人之間在鬥勇鬥智,實則卻只是

三藏自身(修真者)體內所進行的一個“天人交戰”。

蓋“七情六慾者,人之常情”也,若無強有力之自我約束和自我管控措施,又怎抵禦得了那“利勢名色”之誘惑、屏除得了那“喜怒哀樂”之動情、承受得了那“除障淨業”之艱險!故

此處之三藏固然是“三藏”,此處之“悟空”亦且為“三藏”

矣!“三藏”為三藏之“識神”,

其性屬陰、尚愚、尚未透

;“悟空”為三藏之“心神”,

其性屬陽、已明,已通透

。經此番三藏(識神)與悟空(心神)“小試牛刀”之鬥智鬥勇後,表面上是總算使悟空(心神)死心塌地歸順了三藏(識神),實際上卻

是“心神”總算“暫時戰勝”了“識神”使修真之途(取經之旅)得於繼續進行下去

。但在“識神”沒有完全“退位”(即

後文三藏完成“脫殼”

)之前,則“識神”對於“心神”的干擾和“抗拒”就始終都會存在,故在《西遊》後文中

又多次發生了三藏“恨逐”悟空的事件

,也就是用於說明修真者

在修證中必定會要經常出現的這種“天人交戰”

的過程。

至於孫悟空頭上“戴上”的那個“

緊箍咒

”,則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緊箍咒是為攝伏心猿令其歸正之用,故後來給了孫悟空戴在頭上”之義外,並且也是《西遊》中最為絕妙無雙的一個“比喻”!

因實際上每個人頭上都是有著這麼一個“箍子”存在著的,只不過普通人一般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罷了

(正常情況下唯有當人心火上炎、膽氣逆竄致頭疼難忍時方會隱隱感覺到這個“箍子”的存在);

當修真者修至“真炁”入腦時,

就會明顯感覺到在圍繞前顎的“印堂穴”和頭兩側的“上關穴”(左右各一)、以及後腦的“腦戶穴”這個圓形區域上

就像被個圓箍狀的“物體”給牢牢套住,

同時頭頂亦會出現被重物“壓頂”的感覺。當這種“感覺”出現時,如修真者繼續保持練功狀態,則

會感覺這個“箍子”越收越緊,

同時頭頂被“重壓”的感覺也會越來越強烈,最後會達到如同被“箍”得頭都要“炸裂”、被“壓”得氣都喘不過來的感覺!然此時修真者如停止練功,則此種被“箍”、被“壓”的感覺則瞬間就消失不見了,等到下一次練功的時候,這種感覺就又會自行出現並慢慢變得越來越厲害了。

蓋修真者於練功過程中會要出現的此種“感覺”,乃

是“真炁”在自行衝擊頭部經絡及腦中關竅時所產生出來的

,一般來說,當修真者開始出現這種被“緊箍咒”所箍和頭頂“泰山壓頂”感覺的時候,

如修真者已完成了“煉精化炁”修證階段

的話,則一般只需三到五頭年左右的時間即可將頭部經絡及關竅給徹底打通,並透過最終的“破天門”來完全消除掉這種“感覺”;但

如是未能修至“先天”發動地步的,則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將頭部經絡及腦內關竅給完全打通的,也就絕無可能徹底消除得了頭上這個“箍子”和這座“大山”,

唯當以後大腦已經“適應”了這種感覺後,方才不大能明顯感覺到這個“箍子”的存在;然“不再能感覺得到”它,並非等於說它已經被“破除”掉了,而是大腦已經適應了這種“真炁衝頂”的情況,等到將來修至“先天”啟動時,它就還是會重新“顯形”來跟修真者較勁的,原則上來說,

一日未修至頭部經絡及腦中諸竅貫通,則此“箍子”一日不除!一日未修至“天門”洞開之境,則此“大山”乃一日不去!

至於本章中孫悟空於甫脫身之時即打死一隻老虎,將虎皮剝下穿在身上者,則如前文所述:孫悟空正身為“石猴”,其性屬“火”,應“心火”之義,故其為“心猿”;然其於保三藏取經途中為“降魔除障”之用,故其又為“金公”以作“滅殺”之用。故

其將“虎皮”穿於身上者,乃取“內用為心猿、外用為金公”之義

也,又因“心神”為主事後天修真之用,而“金公”卻是為消“先天業障”之用,故又是“

後天之用為心猿,先天之用為金公

”也。

蓋“虎”為“西金”(白虎),同時又為“陽木”(膽炁)

,“心”得“膽炁”之助而“氣壯”,

而後方能行“斬妖除魔”之險事,擔“保唐僧取經”之重任!故

悟空乃非得要這一身“虎皮”不可

!此修真之要旨。

異說西遊(31)——唐僧取經篇(金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