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學習方法

第一回聽說“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是看到一篇介紹臺灣星雲法師的訪談。星雲法師提倡,不一定非得天天打坐,非得到寺廟中,非得焚香拜佛,才算是修佛,在生活中可以處處修佛,在修佛時處處生活。在路上遇到小學生討論問題不會或者錯誤,提醒他們是修佛,別人幫助了你,感謝別人是修佛,路遇殘疾人行個方便也是修佛,飲食吃素也是修佛 。。。 在英語語境的環境裡生活一段時間,英語水平也會突飛猛進,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買奶茶用英語、問路用英語、看新聞用英語、撩妹也是英語 。。。 怎麼可能長進不快。

借鑑一下這樣的一種思想,將所想學、所要學的東西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使之變成現實中的現實需求,是進步最快的,而且最不累的方法。興趣和需要是最好的老師,其中“需要”排第一,生活中的需要、工作中的需要;如果再有那麼一點點興趣,讓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除了收穫見識思想知識之外,還能感受到開心快樂,那就更好了。

學習中要學的東西有三類:理論知識、方法論、資訊經驗。

書本上已經被充分驗證過的知識屬於理論,這部分可以透過讀書學到,這部分可以跟在佛堂修佛一樣掌握,我們多年在課堂裡的讀書寫作業,主要學的是這部分內容。董其昌作為書畫大師提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說,在其生平中有一個很好地體現,他終生沒有留下一部專著,但他在實踐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張,散見於其大量的書畫題跋中。將自己的研究所得與自己的業餘愛好書畫作品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方法論是將基本的常識和基礎的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方法,是透過理論獲取實踐經驗的方法,它需要的是思考,無時無刻的思考。當思考成為一種習慣,處處有心,就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最好實踐。

資訊經驗在書本上學到的比較少,這些要麼難以表達,要麼表達出來顯得很沒技術含量,而且量很大,浩如煙海,取之不盡,需要閱歷、需要時間,而人的時間又是最公平的,無論是高官巨賈、抑或市井平民,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公平的,那在工作中,我們憑什麼能比別的人脫穎而出,你在學習,別人也在學習,甚至別的人可能還更聰明學得更快,如何超越對方?時間的長度不能拉伸,但它的寬度可以拉寬,同樣的五分鐘,他做了一件事情達成了一個結果,我們達成了兩個結果,是不是就會在相同的時間裡積累更多?下面要說的是舉例說明如何做到拉伸時間的寬度。

比如去相親,常規理解就是了解對方的家庭狀況、興趣愛好,甚至有可能聊的比較嗨比較嗨的,如果只聊了ta的父母、兄弟姐妹、美食和卡拉ok,聊的結果是互相感覺很和諧很開心,覺得很有下一次繼續約會的必要。當然更多的是聊不起興致來,興味索然,開始也便是結束。這麼寶貴的時間,僅僅是眉飛色舞了幾十分鐘,或者僅僅是百無聊賴了幾十分鐘,那這幾十分鐘時間的階段,其寬度何在?如果引導著對方聊(ta)的學校、專業、旅遊過的景緻特徵、工作中的知識、某些問題的交流、個人愛好中的知識經驗見識等等,除了為談情說愛的鋪墊之外,還收穫了你沒經歷過的見識和資訊。說直白一點,既然是閒扯淡,扯點沒用的和扯點有用的都是扯,那何不扯點有用的,就算姻緣不成,也算沒白耽誤工夫。當然如果成了,那就更好了,既然處處要學習,從跟你的太太(先生)學起不是更應該的嘛。

我曾經見過一位同學,平日裡沒看出咋在外語上多下多少功夫,但就是比我們進步快一大截,偶然一次一起逛五金超市,發現他拿著小詞典對這一桶油漆查產品組成介紹裡的單詞。自此留心觀察他,發現他是不是會在小本上寫下一句英語,常是有感而發的英文性總結句子;或者時不時的走路的時候問周圍的同學一句,哪個哪個單詞怎麼拼。。。類似於,潛到水下,才發現我們真的是在裸泳,人家這哥們兒可是穿了褲衩的。

還見過,逛沃爾瑪的生產主管,盯著廁所門口的員工光榮榜反覆看來看去,問起來他說是覺得人家的榜單設計的很講究很有看頭,正研究它的可借鑑之處。上個廁所都研究生產管理,嘖嘖嘖。。。

開車聽影片講座的、飯局只參加有學習機會的、吃飯開會(三一重工)和討論技術問題的、逛寺廟看人家英文介紹跟著學外語的、登長城百度與長城有關的唐詩的、跟小孩在玩都不忘做兒童需求心理市場調研的。。。

做好“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本質方法就是有心用心,留心處處皆學問,留心處處都是學習機會,管他暫時有用沒用的,先了解了再說,上天不會讓任何人白學東西的。不用看出身,即便不是畢業於名校,即便不是很高學歷,若由此習慣觀之,可知一個普通孩子能否成才矣。快速成長的孩子,擋也擋不住;被動成長的孩子,就算是名校生,進步慢了,日久年深,也很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