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迅法師:什麼是圓滿的智慧?

妙觀察智是什麼

什麼是圓滿的智慧

?

On Supreme Buddhism Wisdom

釋隆迅(華梵大學前校長)

隆迅法師:什麼是圓滿的智慧?

華嚴經裡,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覺,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從這句話可以知道,人人皆有成佛的智慧,人人皆能成佛,只因凡夫過多的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的智慧就是圓滿的智慧!

法華經譬喻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就是指這種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妙智慧,佛門稱為般若。“般若”是與生俱來的瑰寶, 卻因無始以來,一念無明,迷真逐妄,彷佛烏雲蔽日,“般若”不能顯現,執著人我是非,輪迴生死,無有了期。

什麼是智慧?一般所謂的智慧,是指人的機伶敏捷,明辨是非,以及創造發明的能力。根據辭源對智慧的定義:“佛教指破除迷惑、證實真理的識力。梵語般若之意譯,有徹悟意。”因此,智慧常被視為對宇宙人生真諦的大覺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智慧二字有更詳細的解說:“智, 梵文曰若那(Jnana),意為決斷。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為揀擇”。《大乘義章》雲:“照見名智,解了名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諦者名之為慧。”

《法華經義疏》雲:“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鑑空,智門照有。”根據這種解釋,則慧是根本智,也稱為實智,依空觀而得。智則是指後得智,稱為權智,依假觀所得。

人類最高的智慧,是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接受自我直下承當,接受屬於我的獨特人生,掌握髮展條件和機會,充實資源,不斷努力,創造機會,踏實規劃人生,慈悲利他,拓展人際關係,追求生命的本源,為人間淨土貢獻一份心力。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大般若經》,可見佛陀對智慧的重視。人生的旅程需要光明,引領生命方向。般若妙智慧是“人人本俱,個個不無”, 但以凡心與佛心不同,重重障礙,遮住佛智,不見朗朗乾坤。

世上有很多人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他們有極高的智慧、也有才能。例如科學家、發明家、設計家……,由於他們的智慧和努力,為人類生活帶來種種便捷。另外如文學家、藝術家的靈感才華,豐富了筆下乾坤,也帶來心靈的享受。

這些人絕頂的聰明才智,令我想起哈佛大學 Gardner教授提倡“多元智慧論”。他提出七種智慧,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慧、身體動覺智慧、人際關係智慧、和自我認知智慧。後來的學者分析出更多的智慧,智力智商、情緒智商、道德智商、心靈智商。每種智慧都對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敗, 有著絕對的影響力。

可見人的智慧潛能是多方面的,根據醫學報告,人的潛力只用了一小部分, 大約 8%,還有 92%的空間可以開發。《人生四季之美》作者日野原重明說:“人的一生不可能用完整個大腦,大腦也不可能像打滿字而毫無空隙的白紙。大腦裡尚有空行白紙,還可以打上無限多的字。”這句話很有道理,例如慣用左腦思考、計算、策劃的人,可以開發右腦感性、文學、藝術的潛力。慣用右腦的人,也可嘗試開拓邏輯思維的左腦,使左右腦發展均衡,以達互通互補之效。日野原重明提出:“人若常將大腦用在新的事物上,細胞就會連線成新的神經傳導線路,而這種神經傳導線路愈多的人,愈能有效使用大腦。”

《腦內革命》的作者春山茂雄認為:“每一個人的先天腦中,都沉睡著某種優越的才能,只要能夠把這項才能引匯出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天才。”有智慧的人,一言一行,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可以安邦定國。

上述智慧之所以多元,偏重人類某一專門領域的長才,嚴格說來,只能算是偏智,或者俗智,佛法稱為世智辯聰。這種智慧並不圓滿,因為它的應用是有範疇的,並且受到時空的限制。

佛陀的智慧,迴歸真如實相的本體。佛教是強調實踐的宗教,必須親履篤行,行解並重,勘破無明煩惱、明心見性,邁向不朽的生命。佛被稱為覺者,意即一切智人,佛陀證得的無師智、自然智、佛智,就是覺悟的智慧。

佛教講十法界,將眾生分為四聖六凡,四聖中有聲聞、緣覺、菩薩及佛,依序破除煩惱的程度愈多,成就的智慧就愈大。聲聞證得一切智,了分段生死、入偏空湼盤。菩薩證得道種智,發菩提心,慈悲度化一切眾生。

佛證得一切種智,是圓滿一切智與道種智。聲聞的一切智,藉修空觀證得人空,菩薩道種智修假觀證得法空。以其慈悲廣度有情,不執著度生之相,廣修六度波羅蜜,而心無所著,稱為大乘法門。

佛教的智慧,稱作般若,般若是梵文,中文意譯勉強翻為妙智慧。般若不是凡夫之聰明智慧,也不是二乘人之空慧,是佛與菩薩證得的妙智慧,能破人我執,竭煩惱河,度生死海。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出,所以般若又稱為佛母。

般若有三: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金剛經以金剛比喻般若。金剛是帝釋天的寶石,娑婆世界看不到,此方的鑽石大概可以比擬。金剛含三種性質,即堅、利、明。金剛之體質堅固,不為一切物所壞,喻實相般若;金剛之功用鋒利,能摧毀一切物體,喻觀照般若;金剛之表相光明,喻文字般若。

以金剛比喻般若者:金剛表相光明,如同文字般若,一看就能明暸。如電話書信、資訊網路都是言語文字,沒有文字就無法溝通,理解生命真諦,也需要研經聞法,語言文字的溝通,文字彰顯的智慧,稱為文字般若。

金剛的功用鋒利,比喻觀照般若,能斬斷無明煩惱,聞法起修,返觀內明, 開拓內在的智慧,就是觀照般若。所謂:“千室幽冥,一燈則明。”觀照能去除煩惱愚痴。一切雜念化為烏有,證入空性,與實相般若相契合。

金剛之體堅固,比喻實相般若。實相是般若妙慧的理體,能生一切法。實相無相,不生不滅。金剛經雲:“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我、人、眾生、壽者都是非相;法相、非法相,也是非相,“一切相皆是虛妄”,是因緣生法的虛幻存有, 觀照功夫成熟,頓悟“諸法皆空”,當下即是實相。

佛教將凡夫的分辨能力,分為八種,稱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法相宗將佛的智慧分有四種,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加上密宗法界體性智,則稱為五智)。佛的四智是由凡夫八識轉化而來的。

成所作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接觸色、聲、香、味、觸五種塵境,而產生見、聞、嗅、嘗、覺五識。眼見色產生眼識名為見;耳聞聲產生耳識名為聞;鼻嗅香產生鼻識名為嗅;舌嘗味產生舌識名為嘗;身觸物產生身識名為覺。凡人依此五識分別一切資訊。若無此分辨能力則同痴呆。聖人將五識化為成所作智,洞悉世間種種境界而不動心,普遍利益一切有情。

妙觀察智:凡夫的第六意識,將前塵緣影分析類別,計較籌量,聖人則將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對一切境界相了了分明,而不執著。

平等性智:第七末那識是人性中的執著,對外境執著為實有,對內則執著阿賴耶識為真我,因此自私自利,煩惱叢生。若證得眾生平等,無我無人,緣起性空,則入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 第八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含藏身、語、意三業,若修成圓融無礙的大圓鏡智,當下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人生旅途中,化解無知愚昧、化煩惱為菩提、轉迷成悟、轉八識成四智,全靠善用其心,亦賴修道人對生命的體驗與覺悟。西方醫學證明人的潛力無窮, 東方哲學也肯定人類心靈的智慧寶藏。

有智慧的人,看待事情從多角度思考衡量,遇到不如意的事,也會正面思考,抽絲剝繭,化解煩惱。在瞬息萬變中,掌握住變中的不變,擁有堅定的信仰, 人生必然多彩多姿,充滿智慧和生命力。

最圓滿的智慧,是生命的智慧,離不開覺悟,對內拓展智慧,對外慈悲利他。就是所謂的悲智雙運,智是“體”,悲是“用”,體用不二。如手之兩面,一舉成雙。“行無緣慈,運同體悲”,身心殊異,視若自身。沒有慈悲的智慧稱不上妙;沒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婦人之仁。般若妙慧的大用,含藏大悲心、救世心、度生心、還有菩薩心。

石屋禪師雲:“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智慧如源頭活水,在清淨心的迴光返照下,心中涓流不息。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