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銀鋌怎麼鑑定真假

寶貨一鋌承安銀 ,伍兩等值更珍罕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安寶貨銀鋌,乃為金章宗完顏璟於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鑄行,距今已八百餘年。據《金史·食貨志》載曰:“(承安二年)十二月,尚書省議,謂時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需,皆以銀鈔相兼……”承安二年十二月,“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 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 公私同見錢用…… 承安四年五月, “ 遂罷‘承安寶貨’。 ”

承安寶貨銀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官方明文記載的白銀計數貨幣。由於其為貴金屬貨幣,加之實際鑄行時間僅一年多, 故史鑄量不多,實物遺存至今甚少,各等銀鋌皆十分的珍貴,乃遼金錢幣收藏中的大珍之品。

據相關文章記載,一九八一年, 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在收兌金銀中發現四枚承安寶貨一兩半銀錠,轟動一時。但由於來歷不明, 有些學者對它尚有疑問。為查明此事, 中國錢幣學會黑龍江分會的同志們做了大量工作, 終於發現了第五枚“ 承安寶貨” , 這一枚“ 承安寶貨” 出土情祝也很清楚, 真實性確鑿無疑, 從而使得承安寶貨銀鋌透過實物實證得到了確認。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官考證實並不意味著承安寶貨銀鋌出土時間晚,實際上其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出現在黑龍江民間。僅因當時未能為官方考古發現記載,也未能為某某大藏家所收藏,故其一直未得公展和文述,當然也就沒有認可的記載。而在公考出土一枚之前,黑龍江人民銀行所收於民間的四枚銀鋌其實也是早已出土之物。

上述情況表明,承安寶貨銀鋌的發現始於民間,換言之,如果後來民間再次發現併為民間藏家所藏,則毫不奇怪。而作為一種明確的官鑄貨幣,其時開爐所鑄當然不可能僅鑄幾十上百鋌,其有一個量數,此其一;其二,鑄行後再經行用流轉,去處分散,致後世遺存行蹤不定,多少不知。因此,只有後世逐步發現,據實物而辯證,方可相對知曉其大約存世量。而後世之發現,當然是多種形式,或官考出土或民間發現,不一而足。故而無論怎麼發現,關鍵在於實物是經得起審鑑的真品,至於何人所持,何時亮相,則非要害矣。

此外,根據《金史·食貨志》所載,承安寶貨銀鋌為五種不同等值,即如錢幣之五等一樣,故其體量因值不同,從壹兩開始至拾兩,分別為五種體量大小。亦今為止,已經先後發現了壹兩、壹兩半、伍兩、拾兩四種,尚缺其中一種。這所缺一種,其等值究竟是多少,目前研究推斷其或為貳兩半亦或為柒兩半(可檢索相關研究論文)。在上述四種中,伍兩、拾兩則相對更為罕見。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餘不多言,檢點愚帳中所藏,目前收藏到的也是上述的四種。之前已經展賞過壹兩、壹兩半兩種。時至今日,再將極罕見的伍兩鋌帳中點出,拍照亮相,遣之於部落格公展鑑賞,據實而鑑,以饗藏好矣。

首識書相。

清晰可見,鋌面以戳印方式戳漢文“承安寶貨銀伍兩、庫、部 花押符”,其文字合規清晰,書相較為特別,書體似楷似隸,筆劃清晰,且力道十足。整體無論是文字還是書相古樸率真而極具個性,正是承安寶貨官鑄鋌之本色書相,可謂無異無邪,無需強調,實在開門而無疑。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次觀鑄相。

其形制為銀鋌之典型束腰形態。其重約196。27克,乃為標稱重量,因其為鑄品,故不同錠之間可有幾克之差距,也屬正常範疇。續可見其戳印較為深邃有力,字跡清晰可辨。而觀其背,可見古銀錠獨有的蜂窩形態,此蜂窩形態是識別古銀錠真假的又一關鍵,可見其蜂窩大小不一,坑窪很不規則,深淺皆具,彰顯自然(而仿品銀錠蜂窩往往細小密密麻麻如網狀,或者如人工後期鑽成,極不自然,所有這些看似真實,其實不然矣)。藉此,無需贅述,觀鑄識體,本銀鋌之鑄相完全符合古代銀鋌必有之特徵,乃為到代之官爐鑄制,無需贅述,其門洞開。

再察鏽相。

本銀鋌出自黑龍江窖藏。可見其材質泛白,銀質無疑。其身包漿裹縛,銀白色熟潤有加,深淺相間,分佈自然,包漿踏實不虛,盎然老相,彰顯無疑。值得提及的是,古銀錠在北方乾燥氣候下,往往黝黑包漿會變淺變薄,以至於顯出白亮之色,反之置於南方溼潤氣候環境之中,則包漿變深變黑矣。如此這般,無需贅述,辯鏽察漿,本品包漿之相,一派自然天成昭然,其門又開矣。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枚“承安寶貨伍兩銀鋌”,三相一材,無異無邪,開門見山,無可置疑,是為大真大實之品。如前所述,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在收藏實踐中,目前除了公博所展壹兩、壹兩半之外,伍兩極為罕見,東北民間收藏亦見一二,近年即使在東北已然難見其蹤跡,可見遺存量確是十分的稀薄,甚為珍貴,能獲藏之,當為幸運矣。

極罕見之金代《承安寶貨伍兩銀鋌》珍賞

原創圖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