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宋代古剎松山寺

松山寺有什麼菩薩

松山寺,始建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0—1126年),位於福建省霞浦縣松港街道北岐村31—1號,坐東南朝西北,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松山“三官堂”古稱“三官殿”,於1993年間擴建。

霞浦宋代古剎松山寺

據出土文物《乾隆58年松山靖海宮祀界)記載:山之麓就有“天聖母行宮”、“天地水三官殿”、“地主廟”。迄今有數百餘年,由來就耳……”。從中可知原“三官殿”與“天后行宮”建於同一處所。先是宗天聖間湄洲建始祖廟,松山隨即興建媽祖行宮,及至宋徽宗皇帝信仰道教,故松山隨即天后宮之旁又添建一座三官殿,建立這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三官殿與天后宮,雖同屬道教範疇,但吃齋各有不同,合在一起頗不方便。在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以後,三官殿遂移今址,改名為“三官堂”。光緒五年曾重修一次,大門前 匾額“道源一氣”四字,當時父老敬請福州鼓山寺和尚前來當住持,但因沒有和尚來任住持,為此,堂內除了奉祀三官大帝外,兼設伽藍菩薩、觀音菩薩等佛像,融佛、道兩教於一體。因三官堂與佛教同吃素齋,行善為懷,關係融洽。及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松山小城人陳煥玉、陳位儉、葉馬清等,曾再次修建,並建有小戲臺,供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的天地水三官神誕演戲慶祝之用,堂內相燈改由女眾菜友自行主持。建國初期,香火冷落, 乏人管理,時至五十年代末期,堂內木料被拆,堂舍被挪作生產隊集體使用,僅餘空坪而已。

霞浦宋代古剎松山寺

值到八十年代, 在黨落實宗教政策後,寺產歸還,部分信徒從三官堂原址,興建小型殿宇一座,繼續供奉三官大帝,香火再次旺盛。由於信眾日益增多,原來的場所,無法滿足信眾朝拜和弘法的要求,因此,群眾迫切要求恢復三官堂原來的建設,在村民及善男信女的支援下,由林應欽、江香旺、江木利、歐玉觀、何秀清、陳香欽、翁梨妹陳蓮妹、鄭秀金、林秀嬌等為籌建領導負責。於1991年元月六日開始動工重建,在建設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群眾自願無償投工投勞,促使宮宇建設於1993年六月十五日順利落成。同時,也落實了寺產圍範得到保護,其四至載明為:“南至大溝,北至坑,西至公路,東至山”,這樣,寺產得到強有力的保護。

霞浦宋代古剎松山寺

目前,寺內大殿後堂祀三官大帝神像,外層祀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佛像等。仍保持著原來佛、道容一寺的格局。近年來,在熱心信眾的協助下,陸續新建了廚房、宿舍、客堂等弘法設施,讓弘法道場日趨完善,已成為霞浦著名弘法道場之一。

縱觀松山寺的滄桑發展歷史,時興時廢,但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於環境幽靜,歷史上文人墨客前來觀光攪勝,留下許多讚美詩句,下面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明代福州文人傅汝舟,曾來松山遊玩,順道入寺攬勝,並寫下七古名篇《登松山》:“松山不放海水過,坐與潮汐爭咽喉。軍門鼓角動地起,不覺到我萬山頭。風沙冥冥海在山,濤浪瀼瀼天真浮。一日可到九萬里,寸心遙飛十二洲”。

明代寧德文人崔師訓,也曾到駐足松山,到寺一遊,寫下一首讚美詩題為《松山》,詩曰:“天風不動海潮平,萬里浮光映郡城。看去渾如清夜夢,思來覺破散襟情。無端胊忍微微露,卻引欃槍寸寸生。即擬凌波擎日出,那堪擊棹拂空明”。

明代博物學家、詩人,明佈政謝肇淛,於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遊福寧(今霞浦)松山,也來寺中觀光,並賦一詩題為《登松山》,詩曰:“百尺危峰水上浮,芙蓉片片俯沙洲。歸潮漁網時初曬,絕島樓臺戌未收。石壁孤懸烽火夜,銀濤高卷海門秋。年來臥治無鼙鼓,坐看滄波萬里流”,詩人從詩中寫出了松山的景物之美。

霞浦宋代古剎松山寺

如今,松山寺交通便捷,旅遊公路可直達山門前,將與霞浦北岐攝影點、松山“天后媽祖行宮”、“林願紀念祠”、“北岐沙灘”、“北歧民宿”等組成松山旅遊景區,它不僅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同時也時廣大旅遊愛好者,觀光攬勝不可多得勝地。

小編今天就分享這些了,你看完文章後,有什麼不同見解,敬請關注後,在文章末尾的留言區留言互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