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何為枉矢哨壺

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一種助酒興的禮儀遊藝活動。也就是在宴飲前,主人為了讓客人盡興喝酒,一人先奉矢司射,每人再依次投矢於壺,投中多者為勝,少者罰飲。《禮記》中即記載有:“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謂,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這說明我國先秦以前即有投壺之禮,是主人宴請賓客時的一種禮儀遊戲。據史料記載,投壺之禮在我國起源很早,源自古代的射禮。據周代禮儀規定,較正規的宴飲在舉行前都要設射禮,也就是主客雙方都要先到射箭場射箭,不僅麻煩,而且還需要很多人招待侍奉。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後來為使宴會既符合周禮又簡便,便以投壺來代替了射箭,同時也娛樂了賓客。從此,投壺之戲便傳播開來,那時家庭宴請也可以用投壺來招待賓客。明人汪禔在《投壺儀節》中雲:“投壺,射禮之細也。燕(通宴)而射,樂賓也。庭除之間,或不能弧矢之張也,故易之以投壺。”春秋戰國時期,投壺之戲更受到人們的歡迎,在宮廷中也更盛行。民間城鎮酒肆間也設有投壺,人們可以邊投壺邊飲酒,以飲酒助興。《左傳·昭公十二年》就記載有投壺飲酒之事。昭公十二年,晉昭公繼位,各國君主都來晉國祝賀,晉昭公設宴招待。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席間,晉昭公與齊景公等人一起投壺。按禮節晉昭公先投,晉國大臣穆子擔任投壺的主持人,首先致辭說:“有酒入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意思是說我國的酒多如準河的水,我國的肉高如土堆。我國的國君投中了這一箭,當為諸侯的盟主。穆子說罷,晉昭公投壺果然投中。緊接著該齊景公投。齊景公也不甘示弱,振振有詞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意思是說,我國的酒多如澠水,我國的肉高如陵阜,寡人投中了這箭,可以代替你們的國君為諸侯的盟主。結果,齊景公也投中了。透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爭做盟主的心理,也說明當時投壺之禮還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同時透過晉昭公和齊景公的投壺,每投必中的水平,也可以知道他們是投壺的高手,說明他們經常玩投壺這種遊戲。漢魏時期,投壺之戲仍很盛行,每“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當時出現了一些投壺高手。據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武帝時,與東方朔同為寵臣的宮中優伶郭舍人就是一位投壺高手。一般的人投壺時為了不使投入壺中的矢不再彈出,往往在矢中夾一小豆。郭舍人卻不同,他用較輕的竹做矢,不用堅實又重的棘木作矢。他不僅能讓竹矢準確無誤地落入壺中,而且還能讓較輕的竹矢反彈回來,並且回到自己手中,一矢可以百投百中百返。當時這種投法叫“驍”法,很少有人會。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據說漢武帝特別喜歡看他投壺,大凡漢武帝所設宮廷宴會,都會令郭舍人代他投壺,每獲大勝,武帝都厚賜他金帛。由於漢代投壺之戲的普及,投壺也有了很大改進,一是不再用酒壺來作投壺的壼,而有了專用投壺的壺。據漢魏人邯鄲淳寫的《投壺賦》所記,此時專用的壺為“高三尺,盤腹修(長)頸,飾以金銀,文以雕刻”。從南陽漢畫像石中可以見到當時投壺的情景。這幅東漢畫像石《投壺圖》中間就有一個“盤腹修頸”、“文以雕刻”的投壺,壺內已投入兩矢。壺側還放有一隻三足酒樽,樽上放有一勺,是用來舀酒的。壺兩側就有兩人正在投壺,每人懷抱三矢,手託矢。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畫面左端一個彪形大漢已喝得大醉,顯然是投壺場上的敗將,正被一人扶下。畫面右端一人席地而坐,雙手拱抱,正在專心觀戰。這幅漢畫像石生動地刻畫了漢代投壺遊藝的情景,讓人如臨其境二是漢代出現了投壺高手,發明了一些新的投壺方法,如上面郭舍人所發明的“驍”法。但這種投法恐怕很少有人會。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投壺已成為專門的遊藝活動,而且還出現女子投壺,並有不少高手掌握一些絕技。據《晉書》記載,石崇家“有伎,善投壺,隔屏風投之”,且百發百中。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另據晉人孫盛的《晉陽秋》記,當時有一個叫王胡的人,其技與石崇的家伎媲美,他是閉著眼睛投壺,仍能百發百中。那時為什麼會出現女子投壺呢?因為當時女子深鎖閨閣,寂寞難耐,再加上有的還懷有相思之苦,便利用投壼來消遣解愁,是在情理之中。如梁代無名氏所作《華山箴》雲:“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就是描寫女子用投壺來解除相思之苦和愁悶心情。除此之外,兩晉南北朝時,人們還賦投壺作為磨鍊意志、矯正懈怠、健身正心之功用。晉朝傅玄在《投壺賦·序》中說:“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此時的投壺,在漢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變化,壺口又增加了兩個小耳,而且投壺難度也有所增大,技巧也隨之提高,花樣也有所增多宋代由於理學的興盛,對古代傳統的禮儀之式更加重視,司馬光就認為當時投壺已不合周時禮制,多求奇巧,於是他專門寫了一本《投壺新格》,追求封建的中正禮制。他認為投壺雖然發展為種遊藝,但不能忘記聖人是用來修身治心的,可以為國觀人,養志遊神,解除疲勞。並在書中對投壺的禮節、用具、規則等作了詳盡的規定。由於宋時投壺過分地講究禮儀,減少了樂趣,大大地束縛了投壺遊藝的發展。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一反常規,不再過多地去講究、追求禮儀之制,把投壺僅作為一種純粹的遊藝娛樂活動,使投壺在禮儀中解放出來,不僅玩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新玩法。如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人部》中曰:“今之投壺名最多,有春睡、聽琴、倒插、捲簾、雁銜蘆、翻蝴蝶等項,不下三十餘種。”而且此時又出現了很多身懷絕技的高手。如明代有個叫蘇樂壺的人,因投壺技藝高超,被人們稱為“投壺絕”。他不僅能背身投壺,百發百中,而且還可以用三支箭同時射中三壺,從不失手。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由於明、清投壺遊藝活動的重新興盛,在明清小說《金瓶梅》《鏡花緣》、《紅樓夢》中,都有關於投壺之戲的精彩描寫。如《金瓶梅》第十九回中寫道:“八月十五日,吳月娘生日時,旋邀了應伯爵謝希大兩個來打雙陸。那日桂卿也在家,姐兒兩個在旁陪侍勸酒。良久,都出來院子內投壺頑耍。”《鏡花緣》第七十回中,對投壺的各種姿勢也有描寫,如“張果老倒騎毛驢”、“鷂子翻身”、“朝天一炷香”、蘇秦背劍”等。清代文人李調元還寫過一首《投壺》詩:“枉矢哨壺禮所傳,只今空作伎家專。百梟百中終無益,柏棘何如楊柳穿。”

助酒興玩投壺,投壺是中國古代宴會上的一種禮儀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1926年,大軍閥孫傳芳在南京曾舉行過一次投壺禮,邀請章太炎去主持儀式,章太炎因故未去。魯迅先生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就曾提及此事。由此可見,在民國時,仍有投壺之戲存在。但後來由於社會的變遷,從事此活動的人越來越少,投壺這一遊藝活動也從社會上漸漸消失。其實,這一傳統遊藝活動還是有趣的,對磨鍊意志,悅心修身,還是有益處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投壺作為一種遊藝早已與飲酒分割開來,成為一種單純遊藝活動,後來人們所說的用石塊、沙袋、乒乓球等投盆、盒等器皿,或套圈等遊藝活動,基本上也是由投壺發展、演變而來,只是沒有那麼多規矩和禮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