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明體之學是什麼意思

胡瑗是一位大文豪,他開始只是一位有才的布衣,但是後來他普及了宋代儒學教育。他最初是受地方官的支援,比如范仲淹這些人,他在湖州蘇州辦學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然後到中央的太學來當主管的老師。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當時宋文宗被視為繼體守文之君的典範,他在位期間,朝廷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了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經科舉考試為官的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這些大文豪,他們捍衛儒家政治道德倫理規範,崇尚名節。他們這些的優秀知識分子,每個都冠有才子之稱,他們不但實行變法進行政治改革,而且還振興了儒家學說,是文化中的中流砥柱。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宋真宗畫像

宋朝推行了一種不殺士大夫,不殺大臣和言事官。就是說文官不惹殺身之禍,這個樣子大家就敢於發表言論了,這對宋代的發展和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一種主題意識,憂患意識,擔當精神。如果沒有這一改革就沒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這樣的人,提出積極主動的改革措施。歷史上通常將這段時間的復興儒學,叫新儒學、宋學。

你對這句話怎麼理解,他對這句話怎麼理解怎麼解釋,都有學者自己的主觀的一些東西。就像到北宋開始,文人學者開始自己註疏。由於有些文化偉人,他們不斷地在儒家經著上加了自己的一些東西,儒學就開始新一輪的繁盛。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其實若按振興儒學來說,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中後期。當年韓愈痛感於儒學的衰微,著述《原道》力排佛家、道家,主張重振儒家道統。他希望恢復儒家原有的至高無上的正統地位,這個想法太偏激了,所以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現在宋代新儒學孕育於宋真宗,他很喜歡儒家文化。宋真宗沒有像韓愈一樣排斥其他學說,他在大力推薦儒學的同時,還提倡佛道。興起於宋仁宗透過科舉取士和興辦州縣之學,確立了儒學的尊崇地位,尤其是書院講學的日臻發達和新學風的形成。隨著新儒學的興起,士大夫的自我意識也在覺醒,儒者的使命不限於關門治學,跟在於通經致用,以聖人之學為指導,服務於國家社會。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宋百姓生活畫

公元1043年至1045年間,滕子京實行的慶曆新政,這是政治和文化的嘗試和變革。

歐陽修是古文運動中人,他非常讚揚這些東西。歐陽修對儒家的宗師孔子非常尊崇,而且又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歐陽修的這種精神,跟宋代士大夫的研究方向有關。宋代士大夫喜歡學習研究,他們有一種求真的傾向。

慶曆新政間,朝廷要更定雅樂。地方官范仲淹推舉了一位布衣到中央定樂,主持太學教學。這位布衣是被尊為一代宗師的胡瑗。他曾經在范仲淹、滕子京的推舉之下辦學,致力於學術和教育活動。當時的科舉考試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很嚴重。胡瑗針對這種弊端,率先倡導明體達用之學。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歐陽修塑像

明體達用這個思想非常厲害,它的關鍵是體用,是中國哲學史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中國傳統哲學有一個典型的哲學形態,就叫體用論。但是當時胡瑗講的體用和整個體系不太相同,他實際上說的是,以綱常名教為體,以經世致用為用。所以他的學生給他總結:有體有用有學。胡瑗在蘇湖府學中創立經義、治事二齋,根據學生的志趣與特點,分別講授六經意旨和治國治家的致用之學。

胡瑗在二十餘年成效卓著,弟子達數千人。學校裡形成了一種深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