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什麼是佛教五明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明”這個詞就是學問的意思。

一個菩薩發心度化眾生,不能只是發心,他勤苦地修行,他要有學問、有本事、有能力。

那麼古代的印度佛教徒就把一個大乘菩薩發心所應該修學的文化知識,所應該具有的能力分了五大類。

這五大類裡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佛教的教理,叫“內明”。

佛教徒自稱自己叫“內”,佛教之外的道理稱為教外。那麼五明之中呢,“內明”是排在首位的。對於初學菩薩,剛剛接觸佛教,學佛時間不長的人,應該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和時間是放在學習“內明”上的。

那麼,哪些是屬於“內明”的?就是經、律、論(三藏)嘛,就是初時教法、二時教法、三時教法嘛。

那麼一旦你對佛法生起確定性的信仰,你能把佛法講順溜了,能把它講得通暢了,佛教說你還不夠啊。因為你度化眾生,你得掌握什麼,你得掌握對方的語言文字,這個叫什麼呢,叫“宣告”。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舉個例子說,我們說中文可以跟中國人交流,你如果給老外弘法,你要給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弘法,他們聽不懂中文,你就應該主動地來學習英語。

英語語言學,或者我們講翻譯這一類東西,是為了和講不同語言的眾生進行溝通的一種工具,這個在印度叫做“宣告”。

當然也包括語言學,包括研究語言的結構,如果講深一點呢,就是研究名言這個體系。

因為我們在表達佛法的時候,我們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要用最直接、最清晰的語言,最接地氣的講法,把佛陀要講的這個道理說明白。

所以,弘法的大師一定本身就是語言大師,要善於構建語言。這是“宣告”。

講道理這件事兒,不能瞎講,要符合我們凡夫心中所理解的那個道理的這個結構,這就是理性。這個理性,反應出來就叫邏輯,或者我們可以叫做“因明學”。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因此,“因明”也是一個菩薩應該用功的地方,你連事兒都說不明白,你弘什麼法呢?你自己都一鍋粥,你能把別人講明白嗎?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既然佛教是透過說理,要把佛法的道理講明白,你就必須要學習怎麼說理能把道理講明白。

那麼這套學問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的。因為是我們認為說理能夠令我們生信,這是我們的凡夫境界。

那麼眾生還有種種的病痛,我們要掌握怎麼斷除眾生的病痛的方法,在古代印度呢,這個叫做“醫方明”。

我們還要能夠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建設那些能夠讓眾生現實的欲求得到滿足的東西,這些就叫做“工巧明”。

“工巧明”呢,還有一個狹義的範圍,就是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種相當於我們漢族漢傳文化裡的“術數”,就是陰陽五行,就是可以推算人的命運的,推算社會的氣運的,這個叫“工巧明”。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實際它的範圍大一點說,就是一切的能夠利益眾生的、讓眾生得到現實的安樂的、滿足眾生的現實的欲求的那些東西,那麼這個範圍很廣。

所以“五明”,對它直接的一個劃分就是“內明”和“外明”。

“內明”就是佛教的教典,佛教的法義。一個人想聽真實的佛法是需要他的發心的。你不可能在弘法的時候,一上來給他說甚深的法義的,他很可能並不一定接受的。

那麼,為了能夠跟他搭上,你就讓眾生對你生起好感。

怎麼讓眾生對我們弘法的人生起好感呢?就是讓他感覺到佛教徒是好人嘛!那麼你就要利益他,讓他得到好處吧。怎麼得到好處呢?你沒有本事行嗎?眾生生病了,你把這個病治好了,他對你就能生信。

眾生缺衣、少吃,你佈施財物給他,讓他感覺到好處了,他對你就生信嘛!

所以,一個度化眾生、發起這樣的願心的菩薩不是一句空話的。他要學習種種的利益眾生的這些方便、善巧,目的是什麼?是和眾生勾上!勾上以後幹嘛呢?

要講一個他非常難以相信的,但是又是真實無比的這個道理。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

這個道理就是:呈現在我們凡夫心中的我們凡夫自以為真實的這個世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場夢!

為了引領眾生能夠領受“如夢觀”,為了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對於真正發心的菩薩來說,要學習種種的學問,具備種種的能力。

這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兒,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需要我們發大心、發大願才能夠學好。

離開了度化眾生,沒有修行可言!

佛教五明之中內明是第一個排在第一的,佛教教理中內明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