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本末是什麼意思

歡迎關注新國學堂,弘揚創新中華文化,分享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含義: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本末的規律

內容:第一、事物的本質決定其性質屬性和表現形式,事物的變化、形式的多樣都其實都要回歸本質的,要求追本求源莫本末倒置(即本質與形式辯證關係)。

第二、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要求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主次矛盾)。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新國學之中華定律效應與法則》第十六章-本末定律

國學經典《論語》

孔子的“禮”不是禮器和樂器,禮樂本質是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且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1.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2.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解讀:

喪事的本質不在禮節儀式,而是人的誠心。

正如培根在《人生論·論禮貌》所說的:“如果把禮儀形式看得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

孔子所主張的禮樂也並不是禮器和樂器,禮樂本質是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且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從科學的角度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規律是本質,現象是本質的體現。

科學之本在於規律,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永珍不離其律”

,複雜的科學現象也離不開簡單的科學規律。科學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現象是人能夠看到、聽到、聞到、觸控到的。分現象可分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自然和社會現象反映自然和社會規律,

規律是本質;現象是本質的體現。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透過現象總結規律,透過規律認識現象。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造成

四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轉”

。一天有白天和黑夜,而造成

晝夜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轉”。

而不論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本質其實都是牛頓所的“萬有引力”在其作用。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思考和探索,

不斷去偽求真,直指核心本質。

我們中華文化裡確實少了點“刨根問底”的精神,往往只是淺嘗輒止。

如果“杞人憂天”的故事若用逆向思維重新審視,它反映了天體物理學和地理地質學的問題。火藥的本質是化學、指南針是物理中磁場的作用、曹衝稱象用的是槓桿定律,雞兔同籠用的是二元一次方程…。

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凡事多問為什麼?不斷思考探索,積極歸納總結,並實際論證與實踐!牛頓只是被蘋果砸了一下,就思考總結出萬有引力

…!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