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來勢“悄悄”, 早期訊號需警惕

骨質疏鬆症來勢“悄悄”, 早期訊號需警惕

10月20日是第26個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日最早是1996年由英國國家骨質疏鬆學會創立,從1997年起由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贊助和支援。當時將每年6月24日定為世界骨質疏鬆日,其宗旨是為那些對防治骨質疏鬆症缺乏足夠重視的政府和公眾進行普及教育和資訊傳遞。隨著參與國和組織活動逐年穩定增長,世界骨質疏鬆日的影響日益擴大。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參與並作為聯合主辦人,將每年10月20日定為世界骨質疏鬆日。

今年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分會發布的中國主題是“鞏固一生,贏戰骨折”。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發布的中文主題是“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旨在呼籲公眾行動起來,保護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來勢“悄悄”, 早期訊號需警惕

一種“靜悄悄”的疾病

骨骼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人體裡有206塊骨骼,大約佔到體重的五分之一。它們透過關節相連,構成身體的支架,保護內臟器官,為肌肉提供附著點以利於身體活動,並參與造血和儲備鈣、磷。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鬆和骨病專科主任醫師嶽華表示,骨骼的質量在生命全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從出生到成年早期,骨骼都在不斷地生長和強化,在20~30歲達到骨量高峰。整個生命期,骨骼都在不斷更新,以新骨取代舊骨,這有助於保持骨骼的強健。但人體內的骨代謝好比一個天平,一側是骨質吸收,另一側是骨質流失。隨著年齡的增長,鈣吸收減少而流失增加,為了彌補血液當中鈣質的不足,身體就需要不斷從骨骼中移除鈣來補充。久而久之,這個天平就會失衡。當越來越多的骨發生流失而不是被替換,就意味著骨骼逐漸變脆,更容易斷裂。

“骨骼強度的變化常常在人體無法感知的時候就已經發生。”嶽華表示,在骨質疏鬆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外在表現,容易被人忽視,這也是它被稱為“靜悄悄的疾病”的原因。很多人在骨折發生之後,才得知自己存在骨質疏鬆的問題。

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億多人正在遭受骨質疏鬆症的困擾,60歲以上人群中,患骨質疏鬆症已接近四成。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已躍居世界各種常見疾病的第4位,被公認為嚴重的社會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我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19。2%;65歲以上人群達到32。0%,其中男性為10。7%,女性高達51。6%。更嚴峻的是,國人的骨骼健康水平令人堪憂,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調查發現,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他們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我國40~49歲人群低骨量率達到32。9%,其中男性為34。4%,女性為31。4%。

嶽華指出,骨質疏鬆症可引發脆性骨折、骨骼畸形、活動能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多重併發症,不僅給患者帶來嚴重病痛,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疾病,大多數公眾對此卻認知不足。

早期訊號需警惕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型別。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包括絕經後骨質疏鬆症、老年骨質疏鬆症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後5~10年內,大多數骨質疏鬆病人屬於此類;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一般指70 歲以後發生的骨質疏鬆;特發性骨質疏鬆主要發生於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確。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是由任何可以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甲亢、甲旁亢、糖尿病等)、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抗抑鬱藥等)所導致的骨質疏鬆。

但骨質疏鬆症再“悄無聲息”,也會有一些早期訊號。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最明顯的‘訊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波表示,這種疼痛以腰背痛最為多見,佔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還會沿脊柱向兩側擴散到胸腹部,彎腰、咳嗽、勞累會使疼痛加劇,休息時疼痛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日間疼痛輕。

除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李梅還指出,一旦得病,患者身高會明顯下降,較年輕時降低3釐米以上;出現駝背等骨骼畸形;無外傷或輕微外傷情況下引起的骨析,即脆性骨折。這些情況都提示我們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骨質疏鬆性骨折,會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導致患者不能自理,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嶽華強調,髖部骨折發生後,一半以上的人會永久致殘或致畸,1年內死亡率更是高達20%~24%。

“首次骨折的發生是一種重要預警,若患者不加以重視,任由骨量流失,將導致骨骼無法承受身體自重,漸漸演變為連咳嗽、打噴嚏以及睡覺翻身都會發生骨折的悲慘狀態。”嶽華進一步指出,“患者由於骨折導致的臥床、戶外運動減少又反過來近一步加劇骨量丟失,從而陷入骨折反覆發生的惡性迴圈。”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羅湘杭表示,骨質疏鬆症的不可控因素包括種族、高齡、女性絕經、脆性骨折家族史;可控因素包括體力活動減少、吸菸、過度飲酒、戶外日照減少、營養不良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性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腫瘤化療藥物和過量甲狀腺激素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若將危險因素降至最低,那麼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將大大減小。”羅湘杭說。

兒童和青少年期是骨量增加的關鍵時期,30歲左右達到最高,醫學上稱為“峰值骨量”。35歲以後骨量開始下降,女性絕經後,骨量下降的速度明顯快於男性。如果年輕時盡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也就是增加自身體內骨的庫存量,到老年後需更長時間才會達到骨質疏鬆狀態,患骨質疏鬆的可能性就會變小。因此,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應注意均衡膳食營養,飲食勿過鹹,多吃含鈣、磷高的食品,尤其牛奶、奶製品、綠色蔬菜、魚等。同時要多曬太陽及進行戶外運動,不飲酒吸菸,儘量不喝濃茶、咖啡和碳酸飲料。

羅湘杭認為,定期檢查骨密度,發現骨質疏鬆並積極採取措施進行干預非常關鍵。

嶽華也表示,到了40歲就要開始關注自身的骨骼健康,特別是對於絕經後女性及老年男性,建議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測;利用雙能X線吸收儀,可以及早檢測出超過1%的骨量變化,一旦出現骨量流失加速、超過生理丟失量,就應該查詢原因。另外常常進行相關血液指標檢測,以排除其他影響骨量丟失的因素。

《醫學科學報》 (2022-10-21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