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我們都知道,傳統養生最看著如何調養一個機體的“氣”,無論是氣的虛實,還是氣機的順暢,都直接影響一個機體的健康程度。

但是,什麼是氣呢?我們有必要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概念。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在中醫理論裡,“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也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元素,它最基本的特點就是運動。於是也就決定了,自然界的一切運動變化,都可以看成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它們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和氣相對應的是“形”,這是一個機體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簡而言之,一個肉體的存在就是“形”,但這個形本身不具備生命,只有它和“氣”有機結合在一起之後,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生命。

由此可見,在中醫理論裡,人體也是一個不斷氣化的總體,“氣”在機體上不斷髮生的變化與運動,就叫做“氣機”,氣機有四個總的形式,那就是升降出入。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身體的內部,時刻存在著氣化運動,中醫所針對的,不但要兼顧“氣”,更要關注氣機的變化。

用通俗點的話來說,氣就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而氣化作用則是生命活動的特徵。

氣從哪裡來?無非就是透過我們的飲食,從食物水谷之中獲取並轉化而來。

我們每天都要進食,也就源源不斷地產生“氣”;為什麼氣不會像氣球那樣越來越脹大?因為在氣機的過程裡,需要不斷消耗“氣”,這個過程同時還會產生一些廢物,透過呼吸、汗水、尿液、大便等形式排出體外。

所以,《黃帝內經》說一個人是“稟天地之氣而生,依四時之氣成”,人體內的氣機變化,和外界的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也是相通的。天地之氣有陰陽之分,人體之氣同樣也有陰陽之分。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所以,古人說“人生所賴者,唯氣而已矣”。《黃帝內經》也說: “惟氣以形成,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由此可見,什麼是氣,它其實就是構成人體、並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從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演,臟腑功能其實也是一種“氣”的體現,經絡的周流更是氣機的一種表現形式。

因為在中醫理論裡,生命不僅僅是存在的,更是一種功能的,這就涉及到“神”的概念,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也。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雖然非常重視“氣”的存在與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空幻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形”之上的運動。也可以說,有氣必有形,說到氣的運動,必然會包括形的變化,有形但未必有氣。這也就是內經所說的“有諸內必形諸於外”的意思。

我們又常說到“精氣”。其實,精、精氣都是氣以聚而成形的,是以運動形式存在的一種形態。氣屬陽而主動,如果執行有序而不亂,那就是健康的狀態;而精、精氣屬陰而主靜,如果寧謐秘藏而不妄洩,那也是健康正常的狀態。

這裡需要將氣的形式分開來說一下,那就是人體之氣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先天之氣一般稱之為精氣,後天之氣一般來自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的清氣,這些後天之氣透過肺、脾胃以及腎的氣化,就會形成推動生命活動的“氣”。簡而言之就是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這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這裡面就有一個胃為水穀之海的說法,所有的食物都需要從這裡開始被“腐熟”,我們可以稱之為“粗加工”,然後經過脾的運化,我們可以叫作“精加工”,然後才能成為“精氣”,包括我們常說的精氣血津液,都來源於此。,

這些水谷精微被輸布到全身,有的滋養臟腑,有的化生氣血,成為生命活動延續的動力。

當然,這些後天之氣的生成,又有賴於體內臟腑組織的有機搭配:

肺為氣之主:

吸入自然界的清氣,撥出體內的濁氣,這是“司呼吸”,其目的是攝取自然界的清氣,然後經過其“宣發肅降”,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其中生成的宗氣,結於胸中膻中,它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而行氣血,通達內外,周流一身,以維持臟腑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又促進了全身之氣的生成。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脾胃:

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中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起生化精氣。脾升胃降,將飲食化生為水谷精氣,經過脾的轉輸和散佈,把水谷精氣上輸於肺,再由肺透過經脈而佈散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所以,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也把脾稱為五臟之軸,胃為六腑之首,這對氣血生化之源,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不僅化生水谷精氣,提供物質基礎,參與宗氣的生成,反過來還能滋養先天的精氣。

腎為生氣之源:

腎藏精,腎中精氣為生命之根,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為生命的基礎,後天之精可以說是五臟六腑之精,來源於水谷精微。

所以,內經說:“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谷所化。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

中醫經常說養生先“養氣”, 那什麼是“氣”? 和臟腑的關係如何?

總而言之,“氣”是中醫理論裡最為重要,也最為難以掌握的一個概念,其來源就多種多樣,其變化則更加繁雜。想要更好地掌握“氣”,上述這些基礎知識是有必要提前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