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混沌時刻是什麼意思

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2019年5月3日,有著“中國第一社交電商”之稱的

雲集

(NASDAQ:YJ)登陸納斯達克。這家破殼於微信生態的社交電商,因特有的“S2B2C”商業模式而備受矚目的同時,亦一度被質疑涉嫌傳銷而極富爭議。

上市一個月以來,雲集股價曾由11美元發行價迅速衝高至18美元左右,其後回落並一度跌破發行價,目前徘徊在11美元附近。

作為一個複雜的綜合體,雲集正力圖透過商業模式的進化——從“拉人頭”式直銷向會員制過渡,擺脫市場對其原有的負面認知。

但從具體程序來看,無論商業模式的演變,還是增長路徑的取捨,雲集仍處於搖擺不定的混沌狀態之中。

01 商業模式

2015年前後,正值

電商

市場增速放緩,無論存量消費規模還是流量增長都遇到瓶頸。此時,藉助於微信等集聚幾億人的大流量平臺,一眾“社交電商”興起並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雲集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5月,雲集於杭州成立,為消費者提供美妝個護、手機數碼、母嬰玩具、水果生鮮等全品類精選商品,自稱意在服務中國家庭的消費升級。

創始人肖尚略是湖畔大學第四屆學員,先前是電商品牌小也香水的創始人。他憑藉一套“拉人頭,老帶新,賺現金”打法,帶領雲集迅速完成了原始使用者積累。

【1】“拉人頭”式裂變

就商業模式來講,雲集屬於S2B2C的一種。

所謂S2B2C模式,可以這樣理解:S(Service)是一個大的供應平臺;B指的是一個大平臺接入的萬級甚至更多的小B(商家/店主)的集合;整個服務流程是透過小B和C(客戶)的緊密低成本互動而驅動的。

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點選可看大圖)

也可以說,S和小B共同服C,因而S創造的價值必須比單獨的小B或大B直接服務C的價值要大才行。如上圖所示,雲集的服務網路正是起到了小B對接C的支撐作用。

S2B2C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模式原本無可厚非,只因雲集在使用過程中選擇了捷徑——涉嫌巢狀入了“拉人頭”式裂變的傳銷核心,而使其在日後陷入巨大爭議(下文會談及)。

“拉人頭”式裂變拉新,使雲集的早期擴張極其迅猛:

一方面,因為具有直銷(傳銷)核心,使得其獲客成本顯著低於行業平均值。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錨定的目標群體也極為精準——年可支配收入在17,800-36,900元(相當於1,483-3,075元/月)的25-39歲家庭主婦,利用該群體的私人社交關係,以分享商品給更多人裂變出更多消費客戶及小B店主。

使用者支付395元(現為398元)即可成為店主,店主向他人發出註冊邀請,每邀請一位新人能得到150元的培訓費和15%的銷售佣金。

只要成功邀請160位新人成為店主,原店主就能升級為“導師”(相當於主管);團隊人數達到1000名時,即可申請成為“合夥人”(職位為經理),並且培訓費和銷售佣金都是兩層提成。

店主可享受雲集三方面好處:以優惠折扣的價格買商品、邀請新成員拿獎勵、邀請新買家拿提成。

同時,店主不用為產品、品牌、倉儲、物流以及文案等環節操心,只須透過社交媒體(微信、微博等),做好與小C溝通、賣貨及拉人的工作即可。

這種模式激發了大量的小B客群賺錢的動力,雲集店主數量一度從2016年的90萬增長到2018年的740萬,GMV(銷售總額)從2016年的18億升至2018年的227億。

【2】會員制電商

短短三年的高速躥升,一定程度上驗證了S2B2C商業模式的有效性。但其中隱含的法律風險,最終使雲集險些“夭折”。

2017年,雲集被杭州市市監局認定為傳銷行為,罰款958萬元人民幣,雲集微信公眾號、服務號被微信官方永久封停。

這一處罰不僅引起雲集對自身商業模式的反省,也使其開始探索持續增長的路徑:

(1)返佣金由兩層減至一層

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點選可看大圖)

小B客群中的經理級別是雲集模式重要的存在,截至2018年末的資料,經理有7萬人,佔總會員數1%。之前經理不僅從主管環節提成,也從店主環節提成,雲集還會付其固定工資為主管和店主進行培訓。

而在整改後,經理們只拿一層提成,且改為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勞務合同,這從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監管風險。

(2)會員制探索

雲集的會員制電商之路,是自其在2018年8月宣佈品牌升級,喊出“註冊雲集APP,購物享受批發價”這一新口號後開始的。

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點選可看大圖)

為支撐其會員制轉型之路,雲集的相關舉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A。允許非會員在滿足特定條件下轉為會員:過去三個月累積消費598元自動升級為會員。

B。透過使用者資料分析與使用者反饋,挖掘出兩類會員/使用者偏好產品需求:服裝和食品類。

前者女性使用者喜歡,且高客單價、高毛利,可提高公司ROI(投資回報率);後者高頻次,可提高會員/使用者黏性。

C。推出兩種模式來滿足會員/使用者需求:超級市場和商貿市場模式。

前者由雲集自營,後者與第三方品牌合作提供,除了服裝和食品類,還有美妝、農產品等。雲集高管預測後者目前佔比30%總營收。

雲集的會員制探索,某種意義上是由S2B2C向C2B(消費者對企業)模式演變的開端。

*注:所謂C2B模式,即先有消費者提出需求,後有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由消費需求驅動B端的生產製造。

【3】轉型挑戰

當前看來,雲集的商業模式變化尚處於混沌狀態之中,且面臨巨大挑戰。

放眼全球市場,會員制模式的標杆公認為是美國大型量販店好市多(Costco;NASDAQ:COST)。以好市多作為參照,雲集的會員制模式之路還有很長路要走:

(1)雲集升級後的會員依然是分銷賺佣金的角色,與好市多的會員有本質區別。

好市多收取會員費,只為會員提供其偏好的低價(低毛利)、高品質的精選商品,反過來又驅動會員繼續續費,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會員費是好市多利潤的主要來源,2018年其會員費稅前收入31億,淨利潤也為31億,可見,商品自營銷售部分幾乎不賺錢。這是好市多以客戶需求驅動的會員制零售商業模式的最大特徵。

而云集的會員權益,只有自購享受批發價,以及激勵其分享平臺上商品賺取佣金,這與會員或使用者消費需求的貼合併不緊密。

(2)無法佔領使用者心智。

雲集使用者付費398元即可成為會員,獲得一套“素野”護膚品等自主或新興品牌大禮包,以及各種內購及返傭權益。

這意味著,雲集會員花費了398元會籍費用,卻不是用來購買平臺提供的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是變相購買了利潤空間巨大的自主或非自主品牌。這與Costco提供的低毛利、高品質產品相差甚遠。

雲集平臺上的會員大多是為了賺佣金而來,對雲集品牌沒有深刻認知及情感依附,只有金錢利益,這樣一旦有其他類似平臺返傭更高,會員流失機率比較大。

02 增長路徑

雲集收入有兩部分:商品銷售和會員費收入。

這兩者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此消彼長的——最大化利益於會員的前提下,商品銷售所帶來的利潤一定低;尋求高毛利商品銷售,會員費收入就會下降,但會員佣金會上升。

因此探討雲集增長路徑有以下兩種:

【1】高毛利、低品質。

雲集創始人肖尚略在2019年一季報發會上表示,雲集目標會員數是3000萬,甚至1億。截至一季度最新資料,其會員數為900萬,相比2018年末增長了160萬,其中30%為付費會員。可見,雲集當前的會員數距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

要使得會員數持續增長,一種路徑是“放棄高品質,只做高毛利產品”,這類產品的佣金比例更高,比如雲集自主護膚品牌“素野”。

這一路徑其實也符合雲集目標客群特點:月薪3000元以下,在意佣金返現;而其他電商極力拉攏的大品牌,比如雅詩蘭黛、蘭蔻等,因為毛利相對有限,反而對於雲集會員來說會有銷售動力不足只嫌。

【2】低毛利、高品質

根據規劃,雲集未來將滿足會員60-70%的家用消費需求,並繼續擴大產品品類,比如教育、旅遊、食品等等。

如果向著這樣的目標前進,單純追究高毛利而放棄品質要求,雲集顯然最終無法成為“會員60-70%的家用消費需求”的最終承載者——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訴求可以忍一時,卻無法得過且過一世。

故此,在雲集中長期的成長路徑中,由“高毛利、低品質”向“低毛利、高品質”進化是一種必然,這也是所有線下商超以及電商們的發展必由之路。

但我們都知道,“由奢入儉難”——堅持低毛利、高品質,需要深耕使用者需求,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使用者有沒有耐心、資本有沒有耐心,都是雲集將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03 市值空間

我們選取有代表性的同類自營電商及好市多(Costco)來做雲集的估值參照:

雲集:“中國第一社交電商”的混沌時刻

雲集當前市值24億美元,可以看到,無論是市盈率還是市銷率,相比同行業可比公司,雲集的

市值

都有被高估之嫌。

根據對比可見,雲集的營業收入提高一倍的情況下,當前的估值才算合理。也可以說,雲集的市值空間比較窄,需要做到很大收入規模才能持續拓展。

而從當前商業模式現狀看,雲集仍處於在會員制模式與拉人頭返佣金模式之間的混沌狀態,以及高毛利、低品質與低毛利、高品質的取捨之中,這樣的現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其未來一個時期的市值表現。

風險提示

呈現的所有資訊僅作為投資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資訊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章來源:阿爾法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