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黃門侍郎是宦官嗎

1、《史記》,西漢,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生於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他和父親都任過太史令和太史公。司馬遷的老師是孔安國和董仲舒,受父親影響,他對歷史頗為感興趣,後被其父要求寫作《史記》。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為此,司馬遷走遍全國各地,採集資料傳聞,走訪老人市井,探尋風土人情和古物遺蹟。最終,寫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遠古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歷史,被公認為我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文學家,散文家。他不屑於尊孔子為評判是非的標準,以事實為依據認真創作,可謂是為後代史書創作立下了標杆。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凌跟隨李廣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司馬遷為李凌辯解,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將司馬遷處以宮刑,並打入死牢,司馬遷幾經崩潰,想到自絕,但是想到還未完成的《史記》,哀莫大於心死,悲莫過於無聲。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現實沒有擊敗他,頑強的司馬遷受著精神和信念的指引,又堅持了下來,忍受這種折磨有這種毅力的世所罕見!司馬遷這樣形容自己遭受刑罰的感受: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讀《史記》每每想到這,想到司馬遷遭受刑罰,忍著劇痛,在死囚牢裡完成這篇鉅著,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除了《史記》以外,還有《報任安書》非常有價值,這篇書信他講了很多心事和對世界的看法,吐露出了很多讓人敬佩的精神,值得一讀。

2、《漢書》,東漢,班固。

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班固與司馬遷合稱班馬,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其著作《兩都賦》天下聞名,《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漢書》為前四史之一。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棄筆從戎(這個成語典故源於其弟班超),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在燕然山勒石而還,勒石的銘文就是班固所寫。

後因竇憲謀反案被免官,且被捕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

有意思的是,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班昭卒,文帝下令班固弟子馬續續作《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班固對史書的格式進行了略微的調整,比如將列傳稱為傳,將本紀簡稱紀,將書改為志等。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所受到的評價比較高。一開始,是因為人們讀司馬遷的《史記》,覺得寫得十分之好,可惜作者只寫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所以想續寫《史記》,包括楊雄在內的許多人都嘗試過續寫《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對他們寫的續集都不認可,於是決定自己動手來寫,陸陸續續寫了65篇,班彪就去世了,班固為了完成父親的遺稿,22歲就開始認真續寫。

才寫了幾年,有人告發班固私寫國史,班固因此被捕,後來他弟弟班超上書明帝,說我哥哥寫漢書不是為了貶低漢朝,而是為了給漢朝歌功頌德啊!不信你看他的稿件!漢明帝一看,果然如此,洋洋灑灑,都是赤子之言,且認為班固詞情有致,敘述瑰麗。

於是,班固被釋放,不僅如此,皇帝還封他為蘭臺令史,不僅提供俸祿,還撥付資金,支援班固安心寫作,這樣一來,受到了皇帝認可與嘉獎的班固就有了創作的最大動力,班固將精力皆用於創作《漢書》。

3、《後漢書》,南朝,范曄。

范曄,字蔚宗,是世家出身,太爺爺範汪是一名將軍,爺爺範寧是豫章太守,父親範泰是侍中。

范曄博覽群書,好學奮進,著《後漢書》結構嚴謹,屬詞華麗,被後人稱讚不已。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范曄一生都與劉義康有關聯,可謂成為劉義康敗也劉義康。宋武帝劉裕即位後,范曄在司徒劉義康部下開始了自己的官場生涯,任冠軍長史,秘書丞,新蔡太守。後來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寧朔將軍。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後來投靠劉浚,後任徐州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彭城王劉義康權威日盛,文帝恐其生亂,解除其職務,降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劉義康對其父有恩,支援劉義康推翻朝廷自立為帝。孔熙先為此四處張羅,並蠱惑范曄謀反,許其官職。孔熙先又勾結大將軍府史仲承祖,仲承祖將謀反計劃告訴丹陽尹徐湛之。徐湛之上書文帝,言范曄為謀反主謀,自此,謀反計劃遭滅頂之災。文帝下詔:立即逮捕,依法窮詰!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當夜謝綜、孔熙先被收捕入獄,次日,范曄被羈押。次月,范曄被斬,株連三族,三個兒子範藹、範遙、範叔委皆被株連。

唯有孫子範魯連倖免。

范曄一代文豪,筆墨才情一時無雙,最終受孔熙先蠱惑陰差陽錯走上了謀反之路,四十八手就上了斷頭臺,還連累家人受誅,不得不令人嘆息!

4、《三國志》,西晉,陳壽。

陳壽,字承祚。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當過長廣太守,太子中庶子。陳壽小時候很好學,老師是學者譙周,陳壽前半生在蜀漢度過,在蜀漢時曾任一些文職,如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當時,因為是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倍受排擠。蜀降晉被滅亡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的艱辛,終於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是記述曹魏、蜀漢、東吳的斷代史,陳壽根據王沈寫的魏國史書《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和蜀漢史書十五卷為資料,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亦是二十四史之一。

《三國志》最早是單獨三本發行的,即《魏書》、《蜀書》、《吳書》,後來,北宋王朝為了避免與曹魏的《魏書》及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搞混,將《魏書》《蜀書》《吳書》合編為一本,即成為現在的《三國志》。《三國志》非常簡略,沒有記載王侯將相的表和經濟、官職、禮樂的志,所以不符合《史記》《漢書》等傳統史書的標準,《三國志》其實無志,《三國志》總共有65卷,其中,魏30卷,蜀15卷,吳20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將魏國作了重點描述,三本書中只有《魏書》有本紀、列傳。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陳壽48歲開始寫《三國志》,他作風嚴謹,對於資料的真實性把關十分審慎,對於存疑的一律不寫,或者註明並不加評論。這樣,就造成了《三國志》篇幅短略,但內容篤實可信的特點,被正史所接納。

5、《晉書》,唐朝,房玄齡等。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是唐朝的宰相,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

18歲中進士,當了官。其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因為擅長謀略,深韜經史,被秦王李世民所重用,成為其府內謀士,後謀劃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登基成功,拜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綜理朝政,併兼負國史,身兼數職要職,是李世民得力助手,左膀右臂的人物。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房玄齡擅長於謀略,但是下不了決定,杜如晦做事果斷,所以一般要事唐太宗往往請房玄齡來謀劃,想主意,杜如晦負責做決斷。唐太宗身邊有著這兩位房謀杜斷,又虛懷納諫,政治開明,所以建立貞觀之治,遇到這樣的皇帝,不僅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幸運,更是一個朝代的幸運。

貞觀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唐太宗命房玄齡等二十一位大臣編撰《晉書》,太宗皇帝認為史書的作用非常大,不僅關乎當下,也涉及後世萬代,所以非常重視典籍的編撰。並且親自為晉宣帝司馬懿、晉武帝司馬炎、陸機、王羲之四篇紀傳作了史論。

二十四部史書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一)

因為組織有方,且分工明確,人員眾多,《晉書》的編撰,僅兩年就完成了。是史書中完成較快的一部,內容全面而詳實,儘管《晉書》面世之前已經流傳有十八九部版本,但太宗始終覺得不夠完備細緻,於是決定再修訂一部新的《晉書》,事實上,這部《晉書》也是以之前的種種版本的《晉書》為藍本參考,合編而成。

關於之前的版本,其實已經有人花了大量時間寫成了全史,比如最好的就是臧容緒版,這部《晉書》一直被世所公認,一度與房玄齡版《晉書》以新舊之分,共存於世,但是隨著皇室版本的出現,這些版本慢慢都被拋棄,大多沒有流傳下來,或者很多部分篇章缺軼。《舊晉書》亡軼後,《新晉書》直接被稱為《晉書》。

但是新修編的《晉書》,一直被很多人批評,認為其為了追求內容的廣博,辭藻的華麗,大量收錄怪異傳聞和鬼神故事,缺乏史實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