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李廣為什麼受吹捧?因為他讓人覺得不公平。比如5萬11萬來說衛霍當初應該封。李廣一生求的是首封。這很難嗎?霍去病不說,衛青首封是“首虜數百人”;李敢是因為“奪旗鼓”;張騫因為“窮絕國、知水草”。一定靠人頭嗎?不一定的。封侯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順風豬都能飛。(所以張騫蘇武同樣滯留十幾年,蘇武沒封侯同樣讓人覺得不公平)李廣以良家子從軍,到他的位置,匈奴避之,不靠戰鬥?會沒有足夠的戰功?邊地太守眾多,被稱名將的就沒那麼多了吧?

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就“首虜數百”一條,殺降羌人夠了吧?或者覺得不夠仁義?司馬遷跟李陵同輩,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可能真沒那麼好找。“全勝無鬥,大兵無創”,在我看來他在安民這一點上的貢獻高於所謂的戰功和封侯,但這沒法量化不是。李廣自言結髮七十餘戰,就算有誇大,從你統計出那幾戰又能看出多少了。

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我們無從知曉李廣年輕時的戰功是否可以封侯,但是換個角度,文景時期匈奴是不是就停止南下了?沒有的話,同期的將領裡有沒有因此封侯的?如果有,可能李廣年輕時確實不過爾爾;如果沒有,是不是因為那時候朝廷不設封侯,而不是無功?把出定襄一戰看成李廣“負”是毫無理由的,從“匈奴解去”來看,這一仗即便不算勝,也不該算敗。

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李廣和張騫同路出征,李廣先行,張騫隨後(不是什麼不知道原因就往前衝的……)。趕來援救的博望侯“當死,贖為庶人”;所部死傷慘重的李廣只是“無賞”,這很能說明問題了。說白了七國之亂李廣站隊竇太后,景帝當時確實想重用李廣賜酒一壺就是很好的說明,但李廣是個庸將周亞夫當時在營裡罵他說國家存亡之際還管梁王是不是竇太后的心頭肉,身為將帥應當統領全域性戰事,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他又收了梁王送的金銀和職務,以至於景帝對他失望棄之不用這就是為什麼武帝上臺後他還一直是個守宮門的衛蔚。

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武帝是有意扶持衛青的因為他需要大漢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羽林軍,不過衛青卻有將才,武帝時期大敗匈奴多半是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大漢疆土才得以擴張那麼大,由於武帝年年征戰匈奴消耗了景帝時期留下的財產導致國力嚴重受損,間接導致後來王莽能輕易篡漢,西漢結束了為何後人會說漢朝只有文景之治呢。

雖然司馬遷跟李陵同輩, 但李廣年輕時候的戰報, 可能真沒那麼好找

李廣有據可查的勝利貌似也就七國之亂在周亞夫指揮下奪旗之功,所以“奪取了許多作戰的勝利”不知道李廣自己認不認。另外所謂的“個人能力優秀”,李廣作為一個將軍,戰績/戰況是:奪旗、覆軍被俘、“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被包圍、迷路失期。所以稱不上“個人能力優秀”,這樣的評價等於是徹底否定了李廣作為將軍的意義,只把他當做一個武夫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