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南巡是什麼時候?在途中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不知道沒關係,趣歷史小編告訴你。

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隋煬帝楊廣下令從洛陽起駕南巡,帶著身邊的文武百官和大批宗室,移駕去了江都。

至於長安(當時叫大興)和洛陽這兩座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楊廣甩給了兩個孫子鎮守。

這是一次楊廣主動逃離政治核心圈地區的行為,是他在對自己還能否執掌天下的疑問中,做出的逃避行為。

楊廣去了江都的當年,瓦崗寨李密就大張旗鼓地開始攻擊洛陽,第二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

可以說,楊廣逃離洛陽,巡幸江東的舉動,拉開了隋朝滅亡的序幕,此前,只是農民在造反,此後,貴族也開始造反了。

楊廣也是一個比較高明的政治家,他在做出要巡幸江都的決定時,就應該估計到了自己離開行政中心地區的嚴重後果。

可他為何還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這已經是相當於棄國了。

楊廣不是一個能輕易屈服的人,他登上帝位後的十多年間,一直都是在質疑聲中度過的。

即使是三徵高麗這樣的遭遇到舉國上下反對的軍事行動,他都敢力排眾議,屢敗屢戰,從不屈服,甚至還想要四徵高麗。

楊廣南巡是什麼時候?在途中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但楊廣到底是逃之夭夭了,他跟歷史上大部分亡國之君不一樣,很多亡國之君是敵國軍隊兵臨城下,無法抵抗之後,才或者投降,或者逃亡,屬於被動放棄,楊廣卻是主動放棄。

而促使楊廣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是,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時,他最後試圖彰顯權威的一次北巡的失敗。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楊廣第三次征討高麗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此時的隋朝上下軍民,對楊廣的不滿,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隨時可能爆發。

楊廣意識到這一點,他必須想辦法挽救,三徵高麗的失敗,讓他的威望大損,因此,他必須重新找回威望,也要找回讓自己重新振作的信心。

於是,他想到了北巡,他準備向塞外各族展示大隋及皇帝的威嚴,以塞外各族對自己的臣服來向隋朝軍民表示,皇帝的威嚴還在。

這種事情楊廣並不是第一次做,早在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就搞過一次規模盛大的北巡。

當時的楊廣意氣風發,塞外各族中勢力最大的突厥,其首領啟民可汗都小心翼翼地主動來到楊廣駕前侍奉,主動給楊廣上貢,其餘各族莫不如是。

根據《隋書·突厥傳》中的記載中,啟民可汗在大業三年的楊廣北巡時,還上過一道乞求臣服的奏疏,其中盡顯卑微之態:

……臣今非是舊日邊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聞,伏願天慈,不違所請。

如上述記載,啟民可汗為了表示對隋朝及楊廣的尊敬,甚至都提出了要改換衣冠,這是徹底的臣服,也是楊廣執政生涯的最高光時刻。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其強盛的定義中就有一條,是否是萬邦來朝和臣服,能做到這一條的王朝和在位的皇帝,都會青史留名。

楊廣登基之初,就做到了,他個人的威望,在大業三年時,也到達了頂峰。

於是,大業十一年時的楊廣,為了挽救自己的威望,挽救自己執掌的政權,在三徵高麗失敗後,又想起了北巡。

但讓楊廣失望和恐懼的是,這次北巡失敗了。

當時的突厥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不但沒能像上一任可汗那樣來表示臣服,還派出大軍圍攻楊廣御駕,讓全天下人都看到了楊廣最後的虛弱。

《隋書·煬帝本紀》中記載:

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壬申,車駕馳幸雁門。癸酉,突厥圍城,官軍頻戰不利。上大懼,欲率精騎潰圍而出……甲申,詔天下諸郡募兵,於是守令各來赴難。

楊廣南巡是什麼時候?在途中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楊廣被突厥人圍困在雁門後,緊急召集天下兵馬勤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這次事件時正式從軍,並脫穎而出),逼退了突厥大軍,可皇帝的威望蕩然無存。

此前,楊廣修運河,建東都(洛陽),徵高麗,隋朝內部反對聲一片,楊廣焦頭爛額,可還有四邦臣服這塊遮羞布擋著。

如今,連這最後一塊遮羞布也沒了,突厥的反叛,真正讓楊廣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以前那位天下人都臣服和認可的皇帝了。

從北巡失敗開始,楊廣知道,自己此後要面對的敵人,不僅僅只有內部的反對派,還有外部的強大勢力。

到這個時候,本來還存著一定信心的楊廣崩潰了,他清楚地知道,他再也無法壓制隋朝內部的反對者了。

大業十一年時,楊廣北巡的失敗,成為了壓垮楊廣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他開始準備逃避和逃離,相當於是要放棄天下了,至少也是要放棄北方了。

大業十二年,楊廣起駕北巡,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半年後,攻進長安。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殺死楊廣,數月後,李淵在長安建國稱帝,隋滅唐興。